摆脱“马尔萨斯陷阱”
摆脱“马尔萨斯陷阱”
文 | 菜蔡
1798年,英国学者托马斯·马尔萨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作出大胆预判:技术发展总会带来人口增加,然后技术发展带来的生产力增加被新增的人口抵消,大家的生活水平终将掉落回技术发展之前的年代。这就是著名的“马尔萨斯陷阱”,可总结为三句话——富则生,穷则死,人多则穷。
人类的命运被设定程式,在迷雾森林里不断重复路径,这听来是可怖的。回看古代历史,朝代更替、繁华消散、人口波动,似乎正中马尔萨斯陷阱。但就在马尔萨斯作出此悲观判断的同时,一场“突变”正悄然发生,它就是影响了世界发展格局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至今,人口爆发式增长,人均生活质量也大幅提高,打破了之前长久的贫穷。经济学博士吴乐旻在《富种起源》一书中,指出了曾被不少人奉为圭臬的马尔萨斯理论具有局限性。他认为,工业革命已撕裂了马尔萨斯的理论。
其实,马尔萨斯的逻辑非常符合直觉。物质条件充分满足了繁衍需求,人口就会大幅增长,于是人均资源相应减少,又压制了人口增长,人口减少后人均资源又变多……就这样,人类陷入“富生穷死”的循环。将古代社会的发展模式嵌在这套循环体系里,似乎恰如其分。
但在这本书的作者看来,马尔萨斯理论最大的破绽,不在于没有证据支持,在于它只关注生存而忽略了生活,而后者正是人类进化后的基本需求。
《富种起源》提出了人类发展所需的两样东西:生存品和效用品。比如,大米是生存品,钻石是效用品——靠一碗米饭就可以活着,但人有对效用品的追求,拥有钻石的人往往在择偶等竞择上更为突出。因此,一部分人会跑去挖钻石。久而久之,人类基因逐渐进化为既想要暖衣饱食,又想要雕梁画栋。并且,效用品不是固定的,今天的效用品有可能变成明日的生存品,你的效用品也可能是他人的生存品。但不管怎样,人们生来就有对效用品追求的基因。
人们越想追求效用品,说明物质基础越丰厚,社会发展越好。回看古代社会,宋朝就是一个效用品十分丰富的时代,《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等作品中都显露了繁华一隅。
但为什么宋朝的辉煌还是衰败了呢?
吴乐旻又提出:族群竞择。他指出,社会不是一个孤岛,每一个族群都被多个族群环伺。当宋朝大力发展效用品时,生存品投入变少,能养活的人口变少,人口增长率低,人均福利高;而周边专注生存品的族群,也想过福利更好的日子,便向富裕地区移民,带去了更好的生存品技术和更差的效用品技术。久而久之,拉低了富裕地区的效用品水平,将繁华拽回贫穷。有别于现代社会的“移民”,周边族群向富裕地区的移民大多是带有军事行为的侵占,是生存品文明对效用品文明的淘汰,这也是朝代更替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恰恰是工业革命撕裂了马尔萨斯的理论。工业革命的出现,使人类不必再破坏生存品和效用品的均衡——它既实现了效用品的大爆发,也让生存品快速发展。因此,更多人能被养活,更好的福利得以被享受,人类社会漫长的低增长周期在这里被打破。
人类社会发展是个复杂命题,我们没有资格嘲笑200多年前作出判断的马尔萨斯,但却可以用这个新视角,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未来,更为丰富多元的文明社会,或许会对这一命题提供更多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