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3年第九期

工商银行的绿色金融之路

发布时间:2023-10-25 作者:

  工商银行的绿色金融之路 

    |  沈浪 

  中国工商银行是我国最大的银行,2023年上半年,该行实现营收4475亿元,净利润1747亿元。截至6月底,工商银行总资产达43.7万亿元,拥有7.29亿户个人用户和1100万户公司用户,人民币存款余额突破30万亿元。 

  绿色金融作为经济转型和发展的新引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面对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机遇,工商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重点发力绿色金融,成为绿色金融领域的领军者。 

  “绿金”成绩单 

  绿色金融正在成为各家银行的发力点。 

  截至2022年年底,在已披露年报的A股上市银行中,已有4家国有大行绿色信贷余额超万亿元,11家银行达千亿元级别。其中,工商银行以近4万亿元的绿色信贷余额位列第一。 

  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工商银行有着特殊的优势。工商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一度占同期国家银行流动资金贷款余额的64.6%,固定资产贷款占同期国家银行固定资产贷款余额的86.7%,城镇储蓄存款占同期国家银行储蓄存款余额的87.8%。后来虽然数值不断降低,但其一举一动一直具有我国银行业风向标的意义。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提出建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在“双碳”目标下,金融企业应该如何全力以赴支持我国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作为六大国有大行中的“领头羊”,工商银行发挥了表率作用。 

  最新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工商银行绿色信贷余额为3.98万亿元,在六大行中最高,较排在第二位的中国建设银行高出了45%。绿色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为17%,基数巨大,且增速保持60%以上。其中,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已成为工商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前三的产业之一。 

  2023年上半年,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再创新高,突破5万亿元,绿色贷款存量与增量均保持同业领先态势,累计向497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458亿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78%,绿色信贷折合减排二氧化碳当量14045.3万吨、二氧化硫2997.5万吨、氮氧化物2101.5万吨,折合节水11016.1万吨。 

  自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以来,工商银行累计向1171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1457亿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28%,带动的年度碳减排量为376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样在六大行中居于榜首。 

  除了绿色信贷,工商银行在其他方面亦有不俗的表现。2022年,工商银行发行100亿元人民币碳中和绿色金融债,并且成功发行全球多币种“碳中和”主题境外绿色债券。今年1~6月,该行主承销绿色债券21只,募集资金合计1087.3亿元,全部投放于清洁能源、绿色发展等领域。工银投资绿色金融领域投资余额近500亿元,工银理财获评“最佳绿色资管理财公司”。此外,工商银行优化碳足迹管理数据统计系统,持续推进绿色低碳网点建设,为开展自身的“双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顶层设计+高效执行 

  早在2007年,工商银行就将绿色金融上升为全行战略。2013年,该行针对不同行业出台绿色信贷政策,鼓励和引导对绿色经济领域的信贷支持。两年后,工商银行又在行业内率先制定了《绿色信贷发展战略》,明确其绿色信贷发展目标、组织管理及绿色信贷体系建设等内容。 

  最大的动作发生在2020年。当年,工商银行专门设立了绿色金融委员会,覆盖23个部门,以统一协调推动全集团各业务条线、各机构绿色金融建设工作,形成绿色金融委员会统筹领导、多部门共同推动、全员参与的绿色金融战略推进体系。 

  在长期战略的指引下,工商银行决定每三年制定一个中期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金融建设的意见》明确绿色金融发展目标、工作主线及重点措施等,为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指明方向。 

  《中国工商银行投融资绿色指南(试行)》是工商银行绿色投融资政策体系的一个基础性文件,聚焦绿色发展,以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风险防控为基本出发点,为投融资业务ESG风险防控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指南。 

  在落实执行方面,工商银行围绕低碳、零碳、减碳、负碳四条主线,持续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支持力度。在“零碳”“低碳”领域,重点支持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制造等产业;在“减碳”领域,积极支持企业节能改造、能效提升项目及高效节能装备;在“负碳”领域,积极支持碳捕捉等前沿项目及碳汇林建设项目。 

  历经多年积累,工商银行发挥国有大行优势,不断强化绿色金融供给,着力打造更加多元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已经形成财务顾问、债券承销、项目贷款、租赁+保理、理财投资、产业基金等多元化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目前,工商银行在规模增速、创新产品机制、风险把控等方面均处于业内领先地位。同时,工商银行坚守环保底线,将环境与社会风险及气候风险评估要求嵌入投融资审批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全流程执行绿色环保一票否决制。 

  在浙江湖州安吉县的旺能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对餐厨垃圾进行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可用于能源循环利用,产生的废油脂可在生物酶催化作用下生产出生物柴油,固体部分的发酵残渣可处理制成有机肥,该中心每天可以处理200吨餐厨垃圾。但由于投入周期长、收益回报慢,项目一度陷入融资困境。工商银行积极为该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制定了12年的还款期限,项目投资方可享受5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前2年只付息不还本,从而使项目顺利实现如期完工。 

  从顶层设计到执行为何能够无缝衔接?“秘密”就是工商银行将绿色金融纳入对分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社会责任板块,重点考核各行绿色贷款余额占比、绿色贷款增量、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等情况,将ESG与可持续金融纳入集团综合化子公司考核指标。 

  未来比拼的不仅是规模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绿色金融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金融企业应把服务“双碳”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去推进,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重点发力绿色金融。 

  根据中国绿色金融委员会的测算,未来30年我国在《绿色产业目录》确定的200多个细分领域将产生超480万亿元的绿色低碳投资需求。多方估算显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所需投资为150万亿~500万亿元。市场前景可谓广阔,但知易行难,工商银行将如何发力前行? 

  如前所述,工商银行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以来,累计向1171个项目发放了碳减排贷款1457亿元,平均单个项目贷款额度超1.2亿元,这意味着该行过去几年在绿色金融方面高歌猛进最大的法宝就是发掘大型项目、重点项目。 

  经向多方核实,笔者发现工商银行也确实是这样做的。资料显示,中广核汕尾甲子海上风电场项目用海面积144平方千米,规划装机容量90万千瓦,是广东重要的海上风电项目。2023年初,工商银行汕尾分行向其发放了9.9亿元贷款。阳江的江城区固废处理环境园PPP项目系当地首座垃圾焚烧处理环境园,焚烧处理生活垃圾做到渗滤液零排放,规划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规模为1200吨/日,工商银行累计发放贷款6.95亿元。 

  由此可见,大型项目、重点项目对于帮助工商银行快速做大绿色金融规模意义非常突出,一个分行只要抢到一个中广核汕尾甲子一海上风电场或江城区固废处理环境园这样的项目,就相当于几个甚至几十个中小项目,为整个银行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作为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在争夺这些大用户方面显然也有着一般银行难以抗衡的优势。 

  然而,绿色金融必然会从粗放阶段转向精细阶段发展,最终比拼的不仅是资金规模和影响力,更多的是服务能力,金融机构在一个领域深耕越扎实、越了解用户的需求,就越容易赢得项目方的青睐。习惯于抢大项目、重点项目的工商银行能否延续这种优势是有疑问的。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论坛上,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廖林对该行的一些动向进行了披露。他表示,工商银行围绕碳排放权、排污权、碳汇等绿色发展权益开展金融创新,打通绿水青山转化通道,努力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廖林认为,金融企业应该从绿色金融与能源强国融合建设、绿色金融与产业升级融合并进、绿色金融与社会融合发展以及绿色金融与绿色消费融合升级四个方面发力,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考虑”,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服务与火电行业的安全降碳两手抓,在支持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的同时帮助传统行业低碳转型,围绕碳排放权、排污权、碳汇等绿色发展权益,开展金融创新,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相信这里面也隐藏着工商银行的最新动向——在沿袭此前老路的基础上,将深耕绿色金融提上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