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3年第九期

打造资产证券化业务硬实力,促进信托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10-25 作者:

  打造资产证券化业务硬实力,促进信托业高质量发展 

    |  刘博研   赵晓伟   段资睿 

  “回归信托本源,坚守受托人定位”是信托业转型发展的主旋律,资产证券化业务因兼具“服务信托”和“标品信托”两大标签,成为信托公司业务转型的重点方向之一。为此,信托公司积极拓展功能角色,延伸价值链条,强化专业能力,推动资产证券化业务升级,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信托业深化转型创新 

  2018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等五部门联合发文,要求降低企业杠杆率,盘活企业存量资产,通过资金集中管理、两金压降等多种手段提高企业整体资金利用效率;按照“真实出售、破产隔离”原则,有序开展信贷和企业资产证券化。202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证监会联合发文,启动了境内基础设施领域公募REITs试点。2021年7月,试点区域范围和资产范围进一步放大。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聚焦盘活存量资产重点方向,优化完善存量资产盘活方式,并要求信托公司充分发挥优势,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参与盘活存量资产。2023年3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规则》及《银行间债券市场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信息披露指引》,二者作为企业资产证券化基础性制度,是助推资产证券化发展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石。 

  与此同时,信托监管持续趋严,政策文件和“窗口指导”陆续下发,引导信托公司回归本源,筑牢风险防范体系,进一步深化转型创新。自2019年起,监管部门压降非标债权融资余额,清零金融同业通道余额,行业发展步入转型深水区。资产证券化业务作为监管部门鼓励发展的转型业务品种之一,是信托业创新重点。 

  在政策支持、监管导向和市场需求的多重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信托公司在资产证券化市场中发力。截至2022年年末,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存量规模4.38万亿元,累计发行规模15.95万亿元。 

  资产证券化步入新阶段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融资手段,将企业或金融机构等持有的期限较长或流动性不足、但在未来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各种类型资产,组建为资产池,并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可在金融市场中出售和流通的有价证券。 

  通常情况下,信托公司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有以下四种模式。 

  一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此类业务是信托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传统主导业务之一,信托公司作为唯一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合法受托机构,具有制度优势。此类业务的底层资产主要为企业借款、租赁资产、车辆贷款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等。 

  二是交易所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目前仅有华能贵诚信托有限公司、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取得此类业务的计划管理人试点资格,其他信托公司主要以原始权益人的身份参与此类业务。近年来,信托公司参与的交易所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基础资产不断丰富,已经拓展至互联网消费贷款和一般小额贷款等个人消费金融领域。 

  三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近几年,此类业务成为信托公司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重要发力点,信托公司具备该类产品的承销资格,可以作为特定目的受托人充当发行载体。 

  四是公募信托投资基金业务。按照目前政策,信托公司尚无法以产品受托管理人角色参与此类业务发行,只能以投资者身份参与其中。目前,多家信托公司已经以投资者身份参与公募信托投资基金业务。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年末,行业已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信托公司获批“特定目的信托受托机构”资格,并有超过40家信托公司担任各类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受托管理人。 

  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行业集中效应明显,建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华能贵诚信托有限公司、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中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华润深国投信托有限公司和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六家信托公司的各类资产证券化业务发行规模均超千亿元,合计占全行业总规模的一半以上。其中,建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的发行规模已接近三千亿元。由于业务模式成熟、先发优势突出,资产证券化业务更加受到信托公司的重视与青睐,行业竞争激烈。 

  打造业务硬实力 

  面对激烈的竞争,信托公司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打造资产证券化业务硬实力。 

  第一,不断延伸价值链条。通过开展资产形成—受托服务—承销—投资的全链条服务,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促使规模效应向盈利效应转变。在展业方面,从单一的特定目的载体发行环节拓展到整个资产证券化业务链条,进一步丰富信托公司的功能角色——从单一的资产证券化受托管理人转变为原始权益人和证券投资人。在盈利方面,信托公司应从被动地依靠通道角色赚取利润,转变为借力全链条服务和投资配置能力赚取收益。伴随价值链条延伸,信托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有机会与资产管理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融合,形成资产管理信托与资产服务信托协同发展的模式。 

  第二,强化底层资产掌控能力。信托公司通过先期资金投放,创造并孵化底层资产,从而把握主动权,为后续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与退出做好衔接。除传统的信贷资产以外,符合存量资产盘活政策导向的基础资产是增量业务的重要资产来源。随着科技创新以及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一些新的资产形态或有望形成,需要提前关注。 

  第三,强化风险管理能力。伴随对承销和投资业务环节的覆盖,资产证券化产品将逐渐从重主体信用向重资产信用转变,信托公司应具备相应的产业投研能力、风险评估能力,对相关产业政策进行研判,并对产业发展周期进行识别。3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的新版业务规则和指引中,明确要求信托公司加强资产证券化业务存续期管理。业务角色的变化也必然带来管理职责的转变,信托公司需要明确业务部门和运营管理部门的职责,构建内部防火墙,筑牢合规展业根基。 

  第四,强化科技、人才支撑能力。资产证券化业务对操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要求较高,业务达到一定规模后,需要信息系统做支撑。配套的信息系统功能需要覆盖项目立项、资产池构建和筛选、现金流测算、证券切割分层、循环购买、净值估算、清仓回购等产品全生命周期,通过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辅助项目运营。根据行业内业务领先的信托公司的经验,专业化的业务团队有利于开拓客户,跟踪市场行情,开展交易结构设计等技术性工作,整合前、中、后台业务资源,推动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 

  在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信托公司更需坚守“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初心,加强专业能力建设,积极推动资产证券化业务升级,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质效,促进信托业高质量发展。 

    

  (刘博研、赵晓伟均供职于英大信托研究发展部,段资睿为本刊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