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和扩大消费成效可期
恢复和扩大消费成效可期
文 | 刘学智
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住建部等多部门和多地政府持续出台措施稳定消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切实推动各项措施尽快落地见效。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提出恢复和扩大消费的20条举措;商务部将2023年定为“消费提振年”,围绕各类消费场景开展一系列消费促进活动。随着各项积极政策的加快落地,我国消费市场将进一步复苏。
消费品零售市场持续改善
今年以来,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措施持续发力,推动消费持续回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64348亿元,同比增长7.3%。8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回归正增长,虽有翘尾因素,但也表明消费品市场有序恢复,供求关系逐步改善。
消费品零售的复苏呈现出三个特征:一是接触性、出行类线下消费快速增长,居民外出购物、就餐、旅游、观影活动显著增加;二是线上消费保持较快增长,1~7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6.4%,对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35%;三是部分升级类商品零售恢复性增长,1~7月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化妆品类分别增长13.6%、9.4%、7.2%。
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国外需求这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当中,消费需求增速是最高的,显著高于另外两者的增速,成为带动内需扩展的最大动力来源。2023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拉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4.3个百分点,比2022年显著上升3.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比2022年显著上升44.4个百分点。受基数变动的影响,今年下半年消费增速将低于上半年,但是消费仍将持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需求,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将在60%以上,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持续扩大服务消费
在服务市场供给快速恢复的情况下,文化体育、健康养生、商务服务等服务消费需求较快释放。1~7月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20.3%,增速高于商品零售额14.4个百分点。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暑期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8.39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21万亿元,约占全年国内旅游收入的28.7%,多数目的地接待游客人数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中秋、国庆假日的到来,势必拉动旅游消费再迎高峰,对服务消费增长形成有力支持。
近期多项扩内需政策提及“扩大服务消费”,重点对餐饮服务、文化旅游、娱乐会展、健康服务四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餐饮方面,提出支持美食节、鼓励预制菜、推广透明厨房等;文化旅游方面,要求全面落实带薪休假,促进节假日消费;娱乐会展方面,重点在电影作品、文艺演出、体育赛事、体育装备等领域制定了支持措施;健康服务方面,着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下沉,加大医保基金支持力度,降低看病就医成本等。
从全球各国消费发展的经验总结来看,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偏上之后,整体消费结构将呈现出服务消费占比不断提升、实物消费比重逐渐下降的特征。2022年我国人均GDP为1.27万美元,收入水平逐渐提升到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正处于服务消费快速增长阶段。当前我国服务消费占比已经上升到52%,但与发达国家这一指标还有明显差距,未来增长的空间很大。
加力稳定住、行消费
大宗消费主要指耐用品消费,以住、行相关的消费品为主,具有消费频次低、一次性消费支出金额大的特点,波动性在所有消费品类中是最强的。目前,与住、行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消费在我国居民总体消费中所占比重接近40%,在最终消费中占比接近30%,是最主要的大宗消费项目。住、行消费的关联产业链条长、范围广,对经济循环具有较强牵引带动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品质型消费升级,住、行等大宗消费是消费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积极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在“住”的方面,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国城市、镇、乡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6.52、42.29、46.8平方米,较前次普查数据均有提升,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同时,居住面积与居住品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需要从“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转变。自去年以来,以更好满足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为重点,全国已有上百个城市调整优化了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包括降低首付比例、降低房贷利率、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放宽公积金提取使用范围、限期发放购房补贴、放松二套房认定条件等。近期,各地加大房地产政策优化力度,全面落实首套房“认房不认贷”,存量首套住房贷款降低利率。各项政策的加快落地,将为住房消费需求的释放提供有力支持。
在“行”的方面,根据2022年年末统计数据,我国城乡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达到43.5辆,较2019年增长23%,但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近期多项积极政策将汽车作为大宗消费的重要内容,强调汽车消费对稳定消费大盘、促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围绕优化汽车限购管理政策、支持老旧汽车更新消费、加快培育二手车市场以及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强调不得新增汽车限购措施、破除潜在体制机制障碍、打通痛点堵点难点等举措,降低居民购车成本,提振汽车消费信心,同时突出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优势。今年以来,至少有20个省份先后推出汽车消费的政策“大礼包”,包括发放汽车消费券、提供汽车置换补贴等。1~7月,汽车累计产销完成1565万辆和156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4%、7.9%;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59.1万辆和45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0%、41.7%,市场占有率达到29%。
全力拓展新型消费
所谓新型消费,是指以物联网、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支撑的一系列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新服务等。
新型消费具有多重优点:第一,文化消费与绿色消费是新型消费的重要内容,能够显著提升消费质量;第二,新型消费对消费场景有着特殊要求,包括基础设施、消费体验场所、消费实现载体等,能够拉动相关建设的投资需求;第三,新型消费的技术门槛较高,智慧零售、智慧家政、智能体育、互联网+医疗等都对新兴技术有很大的需求,能够促进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
近期的促消费政策明确了拓展新型消费的具体措施,重点强调壮大数字消费和推广绿色消费两个抓手。在壮大数字消费方面,提出要推进数字消费基础设施建设,丰富5G网络和千兆光网应用场景,促进电子商务、直播经济、在线文娱等数字消费规范发展,支持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发展,发展即时零售、智慧商店等,推进数字生活智能化。在推广绿色消费方面,提出积极发展绿色低碳消费市场,促进居民耐用消费品绿色更新和品质升级,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创建行动,加快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新型消费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型消费本身需求增加的潜力较大,且可以带动新投资,引领新供给,促进研发、生产、制造、服务等全面创新,促进上下游产业提质增效。促进新型消费,有利于持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好局面,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1.5%。随着新型消费的快速增长,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有望持续提升。
(作者系交通银行宏观经济高级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所供职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