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绿色金融的“高增长密码”
农行绿色金融的“高增长密码”
文 | 沈浪
2023年上半年,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行”)绿色信贷余额超3.6万亿元,仅次于中国工商银行,新增9267亿元,增速为34.4%,领先于中国建设银行等竞争对手。自碳减排支持工具实施以来,农行累计发放碳减排贷款1300亿元以上,带动减少碳排放量超3000万吨。
一个立足“三农”服务的国有大行能够超越诸多同行,成为绿色金融的领先者,到底有着怎样的成功密码?
借力乡村振兴东风
客观而言,但农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并不算早。该行正式将绿色信贷纳入全行的信贷管理体系是在2012年,5年后拿出了《中国农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规划(2017-2020)(草案)》,明确全行中长期的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和目标。
尽管起步较晚,农行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速度可观。2012年,该行环保及节能减排贷款余额为1522亿元,到了2022年年底,其绿色信贷余额已经达到2.7万亿元,10年时间信贷余额增加近17倍。
农行一直将服务“三农”作为自身的战略定位,该行绿色金融业务也立足于这个定位。农行对绿色信贷业务采取了单列信贷增量计划,足额配置信贷规模,配套经济资本占用、授权、专项战略费用等差异化措施,还通过扩大乡村振兴和绿色金融的交集,促进了绿色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其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行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率先推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七大行动”方案落地,全力做好精准扶贫、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和定点扶贫等各项工作,加快推进互联网服务“三农”工程突破提升,完善“惠农e贷”“惠农e付”“惠农e商”三大平台,与广大农民分享数字化金融红利。
在绿色金融产品方面,农行聚焦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出台了粮食、种业、渔业、畜牧业等系列涉农行业信贷政策,为绿色农业全产业链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制定服务乡村建设行动方案,强化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体提升等领域金融服务,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2018年10月,浙江杭州梅城镇启动美丽城镇示范区建设。如今,很多到浙江梅城古镇的游客,都留下了“江南一枕钱塘水,宋韵千年入梦来”的美好记忆。
其实,这里给人的印象一度是“堵、乱、差”。由于历史建筑较多、居民居住密集、基础配套设施滞后,整体环境较差,城镇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
当有关部门将梅城镇列为整治对象,努力打造美丽小城镇样板,再现“千年古府”新面貌时,资金成了拦路虎:综合整治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启动资金就需要10亿元;同时,项目具有比较强的公益性,后续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按照当时的信贷政策,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
农行建德市支行主动出谋划策,为当地政府创新还款来源,同时将环境整治、古城综合保护、文旅业态提升、旅游设施基础建设等古镇整治项目一揽子打包,总体授信8亿元。
今年上半年,农行在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可以用“三个万亿”概括:县域贷款相对于去年底增加1万亿元,余额突破8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613亿元;县域存款新增1.2万亿元,余额达到12万亿元。
发力生态环保与新能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行的另一个高增长密码来自于集中发力生态环保与新能源发展。
在生态环保方面,农行制定了专项举措支持长江、黄河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支持武夷山、三江源等国家公园保护性运营,服务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承载力提升,加强优质绿色项目储备,做好生态环保重点领域绿色金融重大项目库建设,着力打造绿色信贷投放引擎。
浙江桐乡市,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的美誉。该市的大麻镇系中国家纺名镇,每年生产的沙发布号称可绕赤道10圈以上,全镇从事家纺及相关行业的人员超过1/3,工业总产值超90%均来自家纺产业。但在早些年,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极大影响了其后续发展空间。
2021年,当地决定启动标准农田建设与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打造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问题是,生态投入通常难以产生直接的收益,且回报周期较长。
针对该情况,农行开发出了“生态修复贷”,拉长贷款期限,最终将3.5亿元金融“活水”引到了大麻镇,不仅有效解决了项目的融资问题,也为农村环境整治按下了“快进键”。经过几年的治理,如今的桐乡大麻镇密布的河道旁绿树成荫,重新恢复了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象。
开发新能源是助力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农行大力支持风电、太阳能发电、智能电网等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重点做好碳减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等领域资金供给,积极拓展绿色交通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生产体系建设。
粤电阳江青洲一、二海上风电项目是广东省首批近海深水区海上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36亿千瓦时,与同等规模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省标准煤消耗约10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78万吨。
不过,海上风电虽然前景无限,但巨大的投资也困扰了不少从业企业。农行阳江分行在得知项目方的融资需求后,主动发放贷款5.58亿元。在该笔贷款的支持下,粤电青洲项目得以及时上马,截至2023年10月2日,全部92台风机已经完成安装工作,为如期投入运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努力在创造巨大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为农行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今年1~6月,该行实现营业收入3657.58亿元,同比增长0.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32.34亿元,同比增长3.5%。
创新深耕“三农”绿色金融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绿色投资规模达到2.6万亿元,未来5年预计增加16.3万亿元。中金公司在去年发布的《碳中和经济学》相关研究成果中乐观地表示,我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有望带来累计139万亿元的投资需求,绿色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
不少金融机构热衷于大项目,绿色金融不仅体现在数亿元的大单中,那些单笔几十万元甚至几万元的信贷业务亦隐藏着大量机会。
农行坚持深耕“三农”,走出了颇具特色的绿色金融之路,这与其是全国唯一一个在全部县域都有网点的大型金融机构的优势(近1.3万个县域网点,县域网点占比为56%)分不开,更与该行不懈创新有关。
与为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等用户提供绿色金融服务的场景相比,“三农”绿色金融的场景更加复杂多样,且大多缺乏传统金融需要的抵押品等。
农行在服务“三农”70多年的经验基础上因地制宜,将种业、粮食全产业链、大豆和油料产业链、农机购置等领域的信贷产品创新权限下放到一级分行。这些分行结合当地的优势产业开发出了一大批有特色、接地气、有实效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除了前文提到的梅城古镇、大麻镇等案例,这方面的实践还有很多。
在重庆彭水,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域项目收益不高、回款期较长、自有资金较少的情况,当地农行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发放了“乡村人居环境贷”,助力改善当地农村人居环境,获得地方党政部门、项目业主以及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在吉林省,当地农行为支持黑土地保护利用,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服务对象,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智慧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生态林保护、规模粮食种植、良种培育等相关领域。
在福建,为有效服务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和保护性运营,当地农行创新农业抵押品,打造“惠农e贷(武夷岩茶)”“武夷岩茶小微企业贷款”等拳头产品,擦亮“武夷山旅游”“武夷岩茶”两大招牌,以生态旅游和绿色产业守护绿水青山。
在广西,当地农行创新推出“林权收购贷款+林权流转合同确认凭证贷款”组合产品,抵押方式新颖,有效盘活国有林场场外租赁林地资产,支持当地相关林业用户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大力培育森林资源。
这些案例与经验,尽管不是所有金融机构都能直接照搬,但却展示了农行在深耕“三农”绿色金融方面的不懈创新精神。人们可以相信,一家金融机构只要结合自己的定位,不断坚持因地制宜、推陈出新,就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