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ER重启在即,对碳市场有何影响?
CCER重启在即,对碳市场有何影响?
文 | 本刊记者 张琴琴
9月15日,生态环境部召开部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10月19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发布并于同日开始实施。这一纲领性文件的落地,意味着CCER重启的步伐正在加快。
CCER指的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2012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根据这一办法的要求,参与自愿减排的减排量需经国家主管部门在国家自愿减排交易登记簿进行登记备案,经备案的减排量称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交易标的即是CCER,2012年上线,2017年3月被暂停。
“双碳”目标提出后,社会各界对CCER重启的期待越来越高。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与碳市场共同组成我国的碳交易体系,CCER重启之后,预计将对我国碳市场产生积极影响。
供需增加,CCER市场潜力大
按照《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CCER的产生历经项目审定与登记、减排量核查与登记两个阶段。上一轮CCER被暂停,原因之一是交易量小。重启之后,CCER的市场体量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分析。
CCER需求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抵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清缴,目前地方试点碳市场与全国碳市场并行,主要交易品种为碳配额(CEA)及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CEA额度主要由政府免费分配;CCER额度则由减排主体申请、政府核发,是对自愿碳减排行为的奖励。其中CCER可用于全国碳市场抵销的部分不超过企业当年履约应缴额的5%,在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则普遍规定了CCER可以抵销的上限,对CCER项目所在区域也有限制。二是大型活动碳中和,这几年的大型赛事和展览,如冬奥会、进博会等,其“零碳”的实现,除了活动本身嵌入减碳技术外,即是通过购买CCER来抵销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三是抵销企业温室气体排放,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ESG体系建设,这意味着控排需求会进一步加大,继而扩大对CCER的购买需求。这三种用途中,用于抵销碳排放配额清缴是CCER的最主要用途。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从碳交易体系十多年的建设历程来看,CCER的重启还是以稳健为主,5%的抵销上限短期内会保持不变。目前仅有电力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市场,未来随着碳市场的扩容,控排企业对碳排放配额清缴的抵销需求也会进一步加大,继而增大对CCER的需求。
供给方面,存量CCER主要分布于可再生能源行业。方正证券研报显示,截至2017年3月CCER被暂停时,我国审定公示的CCER项目总计2871个,已经完成签发的项目254个,合计减排量为5071.75万吨。从行业划分来看,CCER开发中最主要的项目类型为可再生能源利用、垃圾焚烧风电等。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里明确规定,2017年3月14日前获得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备案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重新申请项目登记;已获得备案的减排量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使用。
对于增量CCER项目的开发,则取决于新公布的项目方法学。此前CCER项目方法学均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如今CCER交易归口到生态环境部,2017年项目暂停前发布的方法学将全部作废。2023年9月15日的部务会议同时提到,要妥善做好项目方法学发布工作,先行择优发布一批社会期待高、技术争议小、数据质量有保障、社会和生态效益兼具的项目方法学,在市场实现稳起步、稳运行后,逐步扩大自愿减排市场支持领域。10月24日晚,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的首批项目方法学,包含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四个领域。
在上一轮CCER项目开发中,林业碳汇项目因易受气象等不可控因素影响,项目实施可能与初期设计存在偏差等原因,整体签发率较低。乾于丰低碳科技业务总裁高海莺深耕碳排放领域近20年。她观察到,林业碳汇一直以来备受业内关注,“与可再生能源相比,林业碳汇项目在申报以及监测方面的难度都更大,但是与其他减排项目相比,林业具备的‘负碳’能力让该类项目在市场上更受青睐”。未来随着更多的方法学陆续发布,CCER项目的开发数量会进一步增多,CCER供给量也会进一步提升。
辅助碳市场,共促减碳发展
CCER的重启与全国碳市场扩容的步伐是一致的。
我国仍有钢铁、建材、化工、造纸等高碳排行业未被纳入全国碳市场。10月18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关于做好2023—2025年部分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的通知》,覆盖范围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等重点行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企业。这一通知的发布,被业界认为是全国碳市场扩容的前奏。
碳市场是一个强制性减排市场,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更偏向于一个自愿性市场。“CCER是将企业减排的外部性予以量化,多减排多奖励,以此激发各类主体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行为”,大唐技术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孙李平告诉本刊记者,如今温室气体资源减排交易市场和碳市场都归口到生态环境部,彼此协调性会进一步增强,碳交易体系的完备性会进一步增加。
全国碳市场目前的参与主体只有电力企业,与之相比,CCER交易的主体更为丰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到,“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法人、其他组织和自然人,可以依照本办法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这意味着碳资产管理机构、金融机构等都可以参与其中。CCER重启后,我国碳市场中自愿性减碳与强制性控排配合度进一步增加,参与主体会更为丰富,流动性会进一步增强。
CCER属于碳市场在碳配额之外的另一个交易标的,市场普遍关注其重启之后对碳价格的影响。
一直以来,在全国碳市场中,CCER价格略低于碳配额价格。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复旦碳价指数结果显示,9月全国碳配额的买入价格预期为70.27元/吨,卖出价格预期为74.19元/吨,中间价为72.23元/吨;9月全国碳市场履约使用CCER的买入价格预期为59.74元/吨,卖出价格预期为62.84元/吨,中间价为61.29元/吨。随着CCER重启节奏加快,9月全国和试点碳市场上CCER价格指数普遍扬升。
对于CCER未来的价格走势,高海莺认为:“CCER的价格是通过供需市场发现的。按照以往的情况看,CCER的价格会稍稍低于配额的价格,但我们认为CCER价格若要更准确地体现减排成本,目前的价格肯定还是偏低,预计后期CCER价格还会呈现继续上涨的趋势,以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范围。”
CCER重启,对碳市场而言,另一大可预计的直观影响是碳金融的产品种类会进一步丰富,碳资产质押贷款、碳债券、配额远期等产品有望为碳市场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目前一些银行已经落地以CCER为标的的碳资产抵押贷款产品。
生态环境部公布的首批项目方法学中,有两个与可再生能源项目相关,即并网光热发电和并网海上风力发电。与此同时,由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监管的绿证交易也在进一步推行中,绿证交易与碳交易虽然交易标的不同,但亦存在项目交叉区,一个绿色发电项目申请绿电、绿证或者CCER项目时是否存在冲突,是否会导致环境权益价值的重复计算问题也备受市场关注。对此,业内人士普遍呼吁监管层进一步给出明确的规定,以完善碳抵销机制、绿电交易机制、绿证交易机制三者之间的协调规则,避免重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