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3年第十期

数字技术助推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23-11-22 作者:

数字技术助推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转型升级 

    

  |  刘李孝   张增正 

    

    

  中小微企业是民营企业的主体,也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旺盛的融资需求。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的普惠金融业务,成为商业银行践行社会责任、服务实体经济、创造经营利润的重要业务板块。 

  当前,新一代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对包括银行在内的各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商业银行积极推进普惠金融业务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技术改变和完善普惠金融业务的运营模式、产品体系及风控管理模式,从而提升客户办理体验、降低业务运营成本、提高业务流程效率、完善风控管理能力,更好地实现普惠金融目标。 

  多重因素推动 

  环境变化为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创造了良好基础。 

  一是国家顶层设计引领。国家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和数字化转型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要求金融机构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数字化转型。作为现代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在政策引领下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 

  二是数字化技术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给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变革。商业银行作为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具备天然的数字化基因,有着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升业务效率的天然优势和内生需求。正因如此,数字化技术能自然融合于银行各板块的业务中,并持续推动银行加快转型发展。 

  三是移动技术普及。近些年来,移动互联网的覆盖范围不断向小城市及偏远地区农村扩展,使用人群覆盖全部年龄段。客户对线上化、移动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提高,推动了各行业运营模式的变革。各家银行纷纷抓住数字化转型这一窗口期,加大资源投入,推进金融科技建设,以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提升客户便捷性办理体验,在客户获取及维护方面形成优势。 

  传统业务局限性明显 

  传统普惠金融业务的局限性加大了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抗风险能力差、财务制度不健全、可供担保抵质押资产不足等缺陷,因此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普遍存在。 

  长期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制度鼓励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末,银行业普惠型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6万亿元,同比增长23.6%,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出12.7个百分点。但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业务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加以改善。 

  一是普惠金融业务的覆盖面不够广。中小微企业遍布全国城乡,存在大量的融资需求,但商业银行出于经营成本考虑,在偏远区域开设的网点往往较少。传统的中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一般为线下办理,需要实地走访、现场尽调,无网点地区的中小微企业难以吸引银行客户经理前往办理业务,这就形成业务覆盖面上的缺口。 

  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可以突破银行网点的限制,客户通过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直接进行贷款申请,系统自动完成审批和放款等操作,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模式下银行网点、业务品种覆盖面上的空缺,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业务办理途径。 

  二是业务效率偏低,运营成本高。从业务本身的风险角度考虑,传统的普惠金融业务严格按照贷前尽调、贷中审批、贷后管理等标准流程进行线下办理,其中贷前、贷后环节需要各机构、各分支行人员相互配合完成。中小微贷款相较零售贷款业务流程更复杂,相较公司贷款业务单户金额更小,整体来看运营成本更高,业务效率偏低。 

  普惠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后,大部分环节可由客户自助完成,且在贷后阶段可综合企业各方面数据信息进行系统验证,未触发风险则无需现场检查,有效提升业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三是中小微企业贷款风控技术有待提高。部分中小微企业无正规财务报表,财务信息不透明,极易造成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这是中小微企业贷款形成风险的重要原因。传统普惠金融业务的信息获取渠道有限,往往只能通过收集材料以获取更多信息,难以全面。 

  经过普惠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商业银行可以对接工商、司法、税务、社保、市场监管、征信及各类黑灰名单等大数据信息,有助于银行从多维度获取客户的全面信息,及时发现客户在贷款经营全流程中的风险隐患,为贷款审批和贷后监测提供更为合理的决策,采取针对性方案降低业务风险水平。 

  走上数字化转型之路 

  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由单一产品向综合服务、由线下模式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由传统模式向智能化数字化不断升级的趋势。 

  以民生银行为例,在业务拓展过程中,其逐渐形成“一圈一链一平台”的发展思路,其中“圈”指的是商圈,“链”指的是产业链,“平台”指的是合作平台。以商圈市场管理方、供应链核心企业为抓手,依托商会、协会等组织搭建合作平台,对其中的中小微企业实施批量营销开发,以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把控风险的效果。 

  商业银行逐渐将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模式由单一的贷款业务转变为综合性金融服务。例如,在产品方面,推出日常结算产品,通过集中作业模式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在机制方面,创新管理运营模式,打造多家支行作为专营机构,持续优化考核机制,打造普惠金融特色品牌与核心竞争力。 

  另外,大部分银行开始探索“数据+科技”双驱动的发展新模式,以智能化与数字化推进普惠金融的客群综合经营。通过对接大数据进行风险防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相继推出一系列线上化普惠金融产品,极大提升了业务办理的便捷性和时效性。 

  打造自身特色 

  商业银行从三个方面入手,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打造自身特色。 

  一是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各家银行纷纷加大数字金融领域的资源投入,不少商业银行成立了数字化金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数字金融重大项目和资源投入进行决策,并在发展规划中将数字化转型作为重点工作。还有一些商业银行为提升金融科技工作质效,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作为专营科技机构提供产品创新与技术输出,持续加大金融科技方面的资源投入。 

  二是推动运营模式数字化。将传统线下办理的贷款业务搬到线上,全面实现线上申请、线上审批、线上提用,对抵押贷款在线评估、智能分流,同时支持多种还款方式、在线查询申请进度、还款计划等功能,针对性满足中小微企业用款“短、频、急”的特点,极大地提升其业务办理体验。 

  秉承“让数据多跑路,让客户少跑腿”的理念,通过身份认证、欺诈风险识别、差异化审批定价、风险监测预警等一系列数据模型进行验证,实现风控流程的智能化。同时结合历史沉淀数据,在生物识别及客户授权的基础上,完整采集中小微企业经营、纳税、司法、征信等方面的数据信息,最大限度减小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三是搭建数字化中小微企业金融风控体系。积极推进新模型、新技术在中小微企业风险防控领域的应用,打造中小微企业专属的智能风险防控系统,形成中小微贷款全流程风控体系。 

  贷前评估阶段,借助各类合作机构数据勾画出中小微企业个性化数字画像,对客户资质进行评估;通过反欺诈黑灰名单库对借款人进行全方位反欺诈验证,有效识别申贷过程中的欺诈风险。贷中审批阶段,针对各类产品研发不同业务场景的风险模型,根据模型打分结果,自动给出准入建议,明确审批额度与利率水平。贷后监测阶段,定期对客户贷后行为及各项经营指标进行监测分析,发现风险及时进行预警处理。 

    

    

  (作者供职于国网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