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4年第一期

聚焦高质量发展,持续布局专精特新

发布时间:2024-02-28 作者:
聚焦高质量发展,持续布局专精特新

|刘宇斌  

  “专精特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专精特新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在攻克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众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有望成长为我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隐形冠军”。 

  随着全球经济失衡和国际环境的日趋复杂,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安全受到严峻挑战,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同时,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从根本上要求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根据《工业“四基”发展目录(2016年版)》,专精特新发展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并着力突破工业“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发展瓶颈。因此,培育瞄准特定方向发展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是我国长期且重大的战略举措,未来五年有望成长出众多“隐形冠军”。 

  何谓“专精特新” 

  2011年,时任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新闻发布会上首次提出“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并进一步明确了专精特新的内涵,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此后,专精特新相关扶持政策、规范性文件陆续出台。“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2022年,专精特新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发布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优质中小企业包括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个层次,其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是优质中小企业的中坚力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位于产业基础核心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好,是优质中小企业的核心力量。 

  具体来看,“专”,即核心技术的专业化,专注于细分市场,在所处产业链环节居于优势地位。“精”,即产品的精致性、工艺技术的精深性和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特”,即产品或服务具备独特性、独有性、独家生产特点,难以被同行模仿。“新”,即自主创新、模式创新,通过创新形成经济社会效益。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通知中,对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的要求首先便是“聚焦制造业短板弱项”。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为专精特新企业中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聚焦于产业链供应链“短板”与“空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将获重点支持。 

  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现阶段国家对创新的重点支持方向正由虚拟经济转向实体经济。在中美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下,“硬科技”是两国竞争的核心,现阶段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发展侧重点在于产业链短板处的供给侧优化,发展“硬科技、硬制造”,增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当下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占比高达92%,且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鼓励专精特新发展有助于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育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硬科技”特征突出 

  2019年至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公示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企业数量分别为248、1744、2930、4357、3671家,共计12950家。入选的近1.3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国家制造强国战略计划紧密结合,80%以上的企业属于十大重点产业领域。从申万一级行业分布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来看,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从行业分类的市值占比情况来看,重点分布在机械、电子、基础化工等行业,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机械装备(如电力装备、农机装备、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企业数量最多。82%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来自上述重点行业,显示出了较高的行业集中度,“硬科技”特征更加突出。 

  从地域特征来看,专精特新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及中西部发展较快的省份,如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等,上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区域分布特征与全部的上市挂牌企业的整体特征基本相似。 

  专精特新企业可以享受资金、产业链和自身发展等三大类政策支持。从对国家和地方政策梳理来看,专精特新企业可以享受:第一,资金支持,包括资金奖励、税收优惠、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和信贷支持等;第二,产业链支持,主要是帮助中小企业构建与行业龙头间的桥梁,开放资源要素的同时促进商业合作;第三,自身发展支持,包括提供人才培训和引进名额、支持特定领域的研究创新等。 

  全球高利基企业战略经验 

  日本的专精特新企业被称为“高利基企业”。利基型企业通常不选择在大型市场中与大型企业竞争,而是专注于为细分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这也使得该类型企业能够实现专业化和形成利润增长。 

  与中国类似,日本的利基型企业亦分为潜力型NT企业、NT型企业和GNT型企业三大梯队。其中,NT是Niche Top的缩写,译为高利基企业;GNT是Global Niche Top的缩写,译为全球高利基企业。日本把GNT企业定义为专门从事细分领域业务、服务缝隙市场,在国际细分市场占重要地位、有重大贡献的一流优秀企业。这些企业通过市场营销和技术开发的差异化战略,在一些细分市场中占领了极高的市场份额,成为世界企业供应链中必不可缺的一环。 

  为强化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日本经济产业省分别于2013年和2020年针对那些不为大众熟知,但产品独特、在细分行业拥有较高市场份额的国际化企业,按照收益率、战略、竞争优势、国际化等评选标准进行了认定和表彰。从行业分布看,日本两批GNT上榜企业集中分布在机械加工、材料化学、电气电子、消费品四个行业。由于日本的高精密机械加工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所以机械加工行业上榜的企业数量最多。在2013年和2020年的两次评选中,日本机械加工行业的GNT企业已达到109家(其中4家二次入选企业不重复计入),在200家GNT企业中的占比高达55%。从企业规模看,上榜的中、小企业占比分别为69%、49%。 

  这种国家层面GNT企业评选表彰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在日本社会树立企业典型,激励中小企业向GNT企业提升;另一方面,在日本国内市场不断萎缩的背景下,提高GNT企业的影响力,也有利于它们开拓海外业务。日本先后上榜的200家GNT企业,几乎都是采用利基战略,通过持续积累,创造细分第一,并对关键技术的极致追求筑牢其核心产品竞争力,从而不断驱动企业迅速成长。同时,日本GNT企业不断加大全球化力度,凭借对海外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在全球市场上走差异化道路,为世界市场提供独特、高性能、高品质的产品及服务,努力使自己成为领军企业。 

  从日本GNT企业经验来看,深耕细分市场、持续创新并实施全球化战略是优质中小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共性条件;持续打磨技术和产品,利用核心技术构筑差异化竞争优势是GNT企业历经经济危机和市场竞争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秘诀”。此外,GNT企业通过在国际产业链上的布局,不断扩大自身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专精特新”的投资主线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企业须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是提高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梳理在A股上市的近千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可总结出以下三条投资主线。 

  第一,技术跃迁中的高景气细分行业。“专精特新”投资机会的挖掘首先应关注处于技术跃迁中的高景气细分领域。如储能温控,由于液冷在保证储能系统安全、提高散热效率等方面综合优势显著,随着新能源电站、离网储能等更大电池容量、更高系统功率密度的储能电站需求起步,储能系统能量密度与发热量更大,对安全性和寿命的要求更高,将推动行业更多转向液冷方案。如塑料复合铜箔,作为新型锂电池负极集流体新型材料,随着产业链技术发展,复合铜箔渗透率有望大幅提升,对传统电解铜箔替代空间广阔。高景气细分领域多属于我国建设制造强国所支持的重点产业,属于高利基行业,竞争格局好、利润率高,业绩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第二,国产替代与强链补链环节。我国虽然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但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不足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尤其是在重点产业的工业“四基”领域,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杀手锏”技术,根源在于产业链供应链存在“卡脖子”的问题,半导体产业链受困扰尤为严重。在近年来贸易摩擦频发的背景下,随着技术的突破和产能的扩充,国产替代将会是确定性较高的方向。 

  第三,高端精密制造的国际化拓展。受益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与出口结构优化的进程,我国部分制造业企业出口业绩优秀,且在品牌塑造、渠道拓展等方面取得进展。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随着渠道的拓展和新项目的落地,一些优质企业有望不断拓展海外市场空间。 

    

  (作者供职于英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