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多累积效应或将逐步显现
文 | 郑罡
A股历来多有春季行情,即年初金融市场资金面改善,进入股市资金增多而带来上涨行情。近二十年来,1月股市多半是上涨行情,出现明显下跌行情的只有七个年份,而其中有三个年份的1月下跌行情出现于熊市初期及后期,一个年份的1月下跌行情出现于牛市中期。也就是说,近二十年来1月下跌行情出现在熊市中期情况基本没有。今年1月之前,A股已经连续八个月处于下跌调整趋势之中,因此,该月中上旬所出现下跌调整行情并不是熊市初期跌势,大概率为熊市后期的跌势。然而,熊市后期跌势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需要有力政策抑制市场恐慌,今年年初出台市场政策利多和积极信息的正面累积效应或将出现。
引资力度不断加大
A股上涨行情与场外资金持续流入不无关系。例如2014年启动的牛市行情就与券商信用融资业务开展有关,2018年启动的牛市行情则与沪深港通机制开通后北向资金持续流入不无关系。要扭转当前市场弱势格局,增强稳定市场的力量,必须加大中长期资金引入力度。
1月12日,证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引入中长期资金的相关工作,包括:配合金融监管总局降低保险公司投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科创板股票等标的资本占用风险因子;配合财政部对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实施3年长周期考核;积极支持保险资金开展长期股票投资试点,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作为首期试点机构,拟共同出资500亿元,聚焦投资二级市场优质上市公司。其中降低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等标的资本占用风险因子旨在便利保险资金投资资本市场,扩大这类中长期稳健资金的逆周期操作空间;实施3年长周期考核则是提升保险资金投资的稳定性,尽量压降短期波动业绩考核过度影响。
截至2023年12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统计,国内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为276738亿元,其中银行存款为27243亿元,债券为125661亿元,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为33274亿元。根据2020年原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保险公司配置权益类资产比例共有七个标准,其中最高标准为权益类资产投资余额不得高于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45%。目前,国内保险业所投资股票和基金占其资金运用余额比例为12.02%,预计这一比例未来仍有继续上升空间,而保险资金有望成为A股市场未来发展的重要稳定力量。
权益类基金注册获批数量持续增加
根据万得统计,2023年年末的国内公募基金数量共11514只,规模达到272628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有2281只,规模为25706亿元;混合型基金4542只,规模为37147亿元;债券型基金3469只,规模为90311只;货币型基金370只,规模为112780亿元;另类投资型基金59只,规模为448亿元;QDII基金(即在国内设立募集,从事境外证券市场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投资业务的证券投资基金)277只,规模3694亿元;FOF基金(即专门投资其他证券基金的基金)2486只,规模1555亿元。规模最大的前两类基金为货币型和债券型基金,规模占比高达74.49%。第三大规模的基金类型是混合型基金,规模占比为13.63%。股票型基金规模排名第四,规模占比仅为9.43%。
为了改变公募基金产品债强股弱的格局,证监会大力支持行业机构逆市布局。在产品注册方面,2023年全年获批产品中,权益类基金占比72%,较2022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在基金募集方面,权益类基金募集数量由2022年的706只增加至763只,占比由49%提升至60%;发起式权益类基金明显增加,整体数量达313只,较2022年接近翻倍。当然,股票型基金规模变化与A股行情周期表现有较强的关联,其往往是行情的滞后指标。因此,当前新发权益类基金规模相对较小。不过,规模小且新的股票型基金的操作难度相较于较老的股票型基金有所降低,因此它们有更高的概率实现出色表现。这对于基金公司销售类似产品是有帮助的。未来A股若行情反转,股票型基金的投资需求则将大概率增长,较多股票型基金数量将扩大投资者可选择范围,有利于场外资金通过公募基金渠道流入A股市场。
严把IPO入口关
除了在资金供给端的政策持续发力之外,在资金需求端的政策措施也在不断推进,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新股发行数量及规模。据万得统计,2023年A股发行新股313只,规模为3565.39亿元,分别较2022年下降26.87%和39.25%。其中,2023年第四季度A股新股发行数量49只,规模为329.06亿元,全年占比分别为15.65%和9.23%,A股市场新股发行数量和规模均有明显下滑。监管部门在1月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未来将继续综合运用辅导验收、审核问询、多要素校验、现场督导、现场检查、投诉举报核查等多种方式,督促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切实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加强穿透式监管,对首次公开募股(IPO)申报企业的股东核查全覆盖,严厉打击违规代持、以异常价格突击入股、利益输送等行为。严把IPO入口关不等于暂停资本市场股权融资功能,而是更加审慎合理地推进股票融资,让A股注册制改革走深走实,防止上市前问题带入到上市后处理,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同时,也能够改善股市供求关系,提振市场信心。
对于存量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在此次发布会上表示,要加强上市公司持续监管,接续实施两轮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深入开展上市公司治理专项行动,集中整治财务造假、违规占用担保等突出问题;同时,推动建立资本市场防假打假综合惩防体系,持续加大违法成本;建立健全中国特色证券执法司法体制机制,严厉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严重违法行为。上市公司规范发展关乎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当违法难度及成本大幅提升时,将会较直接地彰显企业规范发展的价值及收益,从而有望逐步提升A股市场的稳定性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减持新规发挥效应,上市公司回购增持意愿增强
2023年8月27日,监管部门发文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要求破发、破净或分红不达标的上市公司,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根据监管部门数据统计,沪深共有近2300家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减持受到限制。一些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还主动终止减持计划。据万得数据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东二级市场月度净减持平均规模为345.09亿元,而在2023年四季度,这一指标下降至98.62亿元。
在净减持压力缓解的同时,上市公司回购、大股东增持意愿增强。万得数据统计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月度回购股票平均规模为57.84亿元,而在2023年第四季度,这一指标上升至116.51亿元,其中估值相对较低的绩优蓝筹股往往是被增持和回购的重要标的。1月24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产权管理局负责人谢小兵表示,要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将引导中央企业负责人更加重视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及时通过应用市场化增持、回购等手段传递信心、稳定预期,加大现金分红力度,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预计A股市场相关央企蓝筹品种有望成为后市稳定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其中高股息类品种有望成为做多资金关注的对象。此外,监管部门加大对融券业务的规范力度,向市场传递限制做空的政策意图,有望减轻A股盘中做空压力。
降准降息稳地产,宏观基本面趋稳向好
股市仍是经济的晴雨表,因此,除了股市供求关系改善之外,经济基本面趋稳向好仍是股市向好发展的重要条件。
1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2月5日起降低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高于市场预期的25个基点,为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0%。同时,央行宣布1月25日起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25个基点。
此次央行降准措施利多效应有三个方面:一是改善金融市场流动性,为年内财政政策发挥作用提供流动性较为充裕的融资环境;二是为金融市场提供1万亿元长期流动性,有助于银行对企业中长期贷款支持,尤其是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进而有利于促进社会投资恢复较好增长态势;三是提振当前较为低迷的股票市场投资者信心,也有利于券商等中介机构提升融资能力。
央行此番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旨在更好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利于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预计随着年内中美货币周期差进一步收敛,央行进一步降息空间将逐步扩大,稳经济政策力度可进一步加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期部署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相关工作,要求各商业银行要主动对接协调机制,对推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要及时开展评审,加快授信审批,对合理融资需求做到“应满尽满”。金融机构加大地产融资力度有助于改善地产项目资金链紧张状况,缓解楼市下行压力,控制相关领域风险外溢压力。
综合来看,为了抑制市场异常波动,经济和市场方面的利好政策出台,有助于控制悲观情绪并稳定投资者信心。随着这些利好政策逐步发挥正面累积效应,A股市场后续走势趋于稳定,形势更加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