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4年第二期

金融活水滋养“三农”沃土

发布时间:2024-03-13 作者:

  |  赵诺 

  “线上发起申请后不久就能拿到贷款,这对没有抵押物的普通商户来说太方便了。”2023年年中,海南椰海粮油交易市场一粮油批发商户通过兴业银行海口分行拿到了200万元贷款。这是兴业银行在海南发放的首笔兴速贷(农批农贸专属)业务,其以线上化、纯信用的方式,满足了企业旺季收储粮食的资金需求。 

  兴速贷(农批农贸专属)是兴业银行专为农批市场优质商户量身打造的普惠经营性贷款,通过与农产品供应链核心地位的农批市场对接,结合企业大数据信息打造农批市场商户专属产品模型,无需提供财报信息,可根据商户实际提供信用免担保或抵押担保贷款,解决农批商户经营及财务制度不规范、增信担保措施较少等痛点。商户在线上发起申请后,系统自动审批,快速核定额度,随借随还,贷款额度可循环使用。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在“三农”领域,数字金融的运用,正为传统信贷模式插上数字化的翅膀。 

  专家认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将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和手段的深刻变革,金融科技或成为破解农村金融发展中融资难、融资贵、效率低下等困境的新利器。 

  金融支持推进乡村振兴 

  2月3日,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十二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由新华社受权发布,其中明确提到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开辟急需适用农机鉴定“绿色通道”等。 

  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由之路。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乡村振兴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同年9月中国第一个乡村振兴五年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正式印发,2019~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十四五”规划也多次对乡村振兴作出部署。 

  2023年12月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 

  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支撑。2023年以来,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快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力度。202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鼓励供应链核心企业通过链条白名单确认、应收账款确权、设立购销基金等多种方式为上下游企业担保增信,提升链上企业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可得性。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证券、资产支持票据、乡村振兴票据等用于乡村振兴。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农业科技创新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和再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三农”、小微、绿色金融债券。 

  2023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信贷投放和保险保障力度,加强对乡村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生态保护、城乡融合等领域的金融支持。拓宽涉农主体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开展禽畜活体、养殖圈舍、农机具、大棚设施等涉农资产抵押贷款。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重点支持县域优势特色产业。 

  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智慧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意味着未来农业将继续走上数字化、智慧化的发展道路。 

  农村金融具有需求数额小、周期短、分散化等特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传统农村金融服务与需求不匹配,通过“数字+金融”,实现数字普惠金融,为“三农”问题服务,对打通“最后一公里”通道具有重要意义。 

  国有大行深耕服务“三农”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银行机构网点覆盖97.9%的乡镇,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小微企业、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呈现“增量、扩面”的态势,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邮储银行以“三农”金融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以“三农”金融集约化运营为支撑,持续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数字生态银行,加大乡村振兴重点主体和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 

  2023年半年报中,邮储银行表示,该行加快推进“三农”金融数字化、场景化、集约化转型,构建独具特色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了主动授信、整村授信、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协同服务等四类服务乡村振兴的特色业务模式。报告期末涉农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增量创历年同期新高。 

  在创新模式上,该行通过源头对接政府合作,批量规划整区域推进项目合作,贯通农田项目农田转租交易、农作物种植、农产品销售环节,打造农业产业链服务模式;以项目贷款合作为起点,发挥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邮银协同优势,为产业链条上的城投公司、上下游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提供一站式专业金融和邮政服务。 

  在科技赋能方面,该行通过移动设备,实现小额贷款全流程数字化作业,可上门服务,当场办理、签约、放款。截至报告期末,小额贷款全年线上放款笔数占比超95%。 

  农业银行在2023年半年报中表示,该行围绕县域制造业转型升级,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涉农特色产业集群,同时积极开展县域对公特色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出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机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专项金融服务方案,打造“强粮保供贷”“强农产业贷”“强村建设贷”三大产品体系。 

  除了推广纯信用、可循环、低利率的“富民贷”产品,农业银行同时创新推出旅游民宿信贷业务、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贷款、乡村振兴人才贷等产品,不断完善服务乡村振兴产品体系。截至2023年6月末,农户贷款余额1041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613亿元。 

  在科技赋能方面,该行优化农户贷款业务流程和系统,农户互联网贷款产品“惠农网贷”已覆盖粮食、畜牧、棉花种植、花卉交易、涉农补贴等多个场景,惠农通服务点乡镇覆盖率达到94.8%。同时创新掌上银行乡村振兴频道特色场景,报告期末掌银乡村版月活跃用户数超3000万户。 

  光大证券2023年8月底的一份中报点评研报显示,农业银行县域金融业务发展态势良好,具有稳定低成本存款拓展优势,后伴随线上+线下渠道整合协同,县域业务发展有望带动公司贷款增户扩面,同时对息差形成一定支撑。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升高、信贷有效需求尚待提振的背景下,公司资产稳步扩张,盈利增速仍有一定保障。 

  广度深度尚待突破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金融服务的对象和重心将逐渐向农业、乡村倾斜。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末,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为46.6万亿元,同比增长15.4%;农户贷款余额为16.67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农业贷款余额为5.8万亿元,同比增长14.6%。 

  农村贷款余额增长的背后是金融科技的赋能。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目前银行机构运用如物联网、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更加准确地去评估数据和评估风险,有效缓解了农村金融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抵押物不足等问题。 

  随着大数据等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数据多跑腿、用户少跑路”“田间地头获贷款”已经成为现实。 

  盘和林认为,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对农业、农村经济融合,可以提高农村普惠金融使用广度和深度,对农民收入、消费、就业、创业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通过数字化产业链,可以发挥数字经济的长尾效应,降低成本,促进信息共享,带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增值。但若想提高农村普惠金融的使用广度和深度,仍有许多困难需要突破,不仅包括金融产品的创新,市场秩序、信用体系、基础设施的建立,更重要的是数字素养的养成,这是智慧农村实现内部造血的关键。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孙同全表示,要完善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加快数字化的信用信息库建设,为数字化农村金融发展创造基础条件。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数字金融蓝皮书:中国数字金融创新发展报告(2023)》认为,数字金融是持牌金融机构运用数字技术,通过数据开放、协作和融合打造智慧金融生态系统,精准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和智能化的金融服务,与数字经济相匹配的金融形态。目前主要包括数字货币、数字支付、数字信贷、数字证券、数字保险、数字理财等。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黄卓表示,破解农业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民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不断拓宽农业、农村领域的融资渠道已成为当下发展数字农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数字普惠金融具有传统金融的特征,可以通过数据、创新、场景来弥补传统金融服务在农业、农村领域中的短板,充分发挥低成本、高效率、普惠性等优势,解决数字农业领域融资难、融资贵、效率低下等问题,已成为破除农业融资瓶颈的“利器”。 

  黄卓建议,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生态环境,一方面需要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金融服务场景的不断探索,构建多层次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立法、行业标准、监管政策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