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4年第二期

转型金融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发布时间:2024-03-13 作者:

  |  王旭鹏   刘粮   王琳 

  转型金融是绿色金融的关键补充和延伸,为中高碳排放的项目和主体进行绿色清洁低碳转型提供金融支持,服务经济从高碳向绿色转型。近年来,随着全球低碳发展进程加速,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转型债券以及低碳转型挂钩债券等各类转型金融产品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迅速发展,为助力煤炭、电力、钢铁、化工等高碳排行业降碳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球转型金融发展 

  自《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以来,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议题,国际社会逐渐认识到金融在推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转型金融作为绿色金融的补充,能够引导资金流向绿色金融无法覆盖的中高碳排放或难以减排的行业,为降碳转型提供资金支持。 

  国际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是一类重要的转型金融产品。自2019年9月推出后,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的发行规模和发行量均增长较快。2022年,由于全球经济恢复不及预期,加之地缘冲突等因素影响,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市场受到冲击,导致全年发行规模明显下降,同比减少21.73%,但发行数量略有增加。在全球范围内,欧洲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市场发行规模最大,2022年欧洲地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的发行规模占比近60%。截至2023年3月,全球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的累计发行规模已达2029亿美元,共有433只债券完成发行。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积极参与到国际绿色转型中,通过支持更加广泛的传统行业降碳转型、扩大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规模、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挂钩的金融工具等方式,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           

  我国转型金融发展 

  为推进转型金融产品的多元发展,大力支持低碳转型领域的融资需求,我国加快制定政策、建立标准,并通过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的实际行动,形成了一个全面支持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着力推进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农业等重点领域转型金融的界定标准和相关政策制定。浙江、重庆、天津、上海、河北等地方已出台地方转型目录及相关标准,启动第一批转型项目,将钢铁、化工、农业、有色金属等行业纳入目录。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设立转型金融工作组,开展石化、化工、建筑等领域转型金融标准、披露和产品方面的研究;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碳中和债、转型债券及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金融工具的通知解释,针对募投项目、募资用途等支持领域和项目作出具体要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发布《气候投融资项目分类指南》,明确投融资项目具体分类。 

  从国内市场表现来看,2023年,转型债券类产品发行规模整体有所下降,但发行成本仍具有一定优势。一是碳中和债,年内累计发行115只,发行规模达1679.87亿元,发行数和发行规模较2022年分别下降12.88%和20.86%,但75%的碳中和债发行成本整体低于当天发行的同类债券票面利率。二是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年内共计发行51只,与2022年持平,发行规模达399.55亿元,较2022年下降34.81%,但50%的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成本低于当天发行的同类债券票面利率。 

  这些债券的发行企业主要为金融机构和高碳排企业。2023年3月,中国建设银行先后成功发行10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及20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确保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能够专项用于绿色产业项目,且投向的绿色产业项目能够产生最大的绿色效应,国家开发银行制定《国家开发银行人民币绿色金融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就绿色项目筛选、决策程序、发行申请、债券发行、募集资金专项管理、第三方认证和信息披露管理等进行规定。2023年12月19日,中建三局将票面利率与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相挂钩,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科技创新可续期公司债券(可持续挂钩)(第一期),发行规模12亿元,债券期限为3+N年,票面利率为3.16%。 

  推进转型金融实践的建议 

  推进转型金融实践,可以从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丰富转型金融产品,提升产品服务精细度。 

  现阶段我国转型金融产品主要集中于债权类产品,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未来,随着我国转型金融实践的不断深入,需要在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收益模式等方面着重发力。 

  在继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挂钩等债权类产品的同时,可丰富债权产品种类,根据服务项目所处的生态类型,推出与之相适应的转型债券,刺激绿色转型项目发展,抑制高耗能项目投资,进而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流向减排降碳项目。 

  建立“目标—收益”双挂钩机制,一方面,将目标与收益量化可以充分调动企业自主转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适当放宽对目标企业所属行业的限制,有助于提高产品的普适性和有效性。 

  考虑借助大数据建模等金融科技手段,对绿色转型产业的结构特点和潜在客户群体进行精准“画像”,建立覆盖环境信息的企业评价画像体系,结合债券主体ESG评估等工具,基于机器学习等算法支持业务决策,引导资金流向对融资需求更为迫切的减排降碳领域,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引导资源向新兴绿色转型领域集聚,鼓励传统高碳企业向低碳业务转型。 

  目前转型金融实践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集中于高碳排、高能耗行业,对非绿色、非高碳排放行业的关注较少。从发行主体的具体行业分布来看,在工业类企业中,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及融资租赁为主,在公用事业企业中,以煤电等电力生产和供应为主,在能源类企业中,以煤炭等资源采掘为主,在材料类企业中,以水泥、钢铁及铝业生产制造为主。 

  另外,发行企业主要集中于国有企业,一方面是由于传统高能耗产业的从业单位中以国企居多,另一方面是由于国企信用资质相对较好,适宜作为新板块发展初期的领头羊,以充分发挥引领和规范作用。 

  未来,可以考虑将转型金融产品进行分类,通过金融的资源配置职能将资源引导至新兴绿色转型领域,同时为传统高碳排放企业向低碳业务转型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三是鼓励企业发布绿色转型行动报告,提高碳信息披露水平。 

  目前,我国转型金融产品领域的信息披露程度仍较低。多数产品发行人仅依托债券募集说明书对发行的债券进行说明,且披露内容大多局限于项目层级,而对于资金投资的具体环节、计划实现的预期目标、目标设定的科学依据等尚未明确披露。这既不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会对企业自身的绿色转型进程、未来融资信用评级等造成不利影响。 

  未来,转型金融产品的发行人可以通过发布企业绿色转型行动报告等方式,建立相对独立的转型金融产品框架,加强对各类金融产品资金使用的信息披露程度;通过定期公开发行与年报,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报告及债券募集说明书相独立的转型金融实践报告,对资金支持项目的整体安排、关键时间节点等进行外部披露。此外,还可以根据政策市场环境变化和技术进步对转型金融框架内容和指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回溯调整。 

  四是立足企业自身资源禀赋,设定科学合理的绿色转型路径。 

  在企业绿色转型的过程中,设定的转型目标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绿色转型结果。因此,企业转型目标制定应把握以下原则。首先,企业绿色转型目标的制定要与我国“双碳”目标相吻合。其次,企业绿色转型目标的制定要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相一致,并基于企业自身的生命周期、发展环境、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等进行动态调整。再次,企业在制定绿色转型目标时,对于碳排放、碳强度、能耗水平等衡量指标,应对其基本定义和测度范围进行清晰界定,同时对于一些综合指标的构建方法和表征含义进行较为充分的披露。最后,在绿色转型措施制定上,可借鉴本行业国内外企业的现有成功经验,将其与企业自身实际的运营状况相结合,融入到企业经营转型过程之中,并综合考虑除绿色转型外其他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企业整体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