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套生命表将给人身险带来哪些影响?
文 | 郭金龙 张子棋
2024年1月,中国精算师协会发布《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23)(征求意见稿)》,向人身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征求意见。此次进行意见征集并即将发布的是我国第四套生命表。随着医疗水平、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预期寿命也不断提高,第四套生命表结合了我国居民的实际情况与未来预期,为保险行业的业务发展建立了新的标准,对保险市场各参与主体都有重要影响。
生命表的意义、编制及更新
所谓生命表,全称《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也被称为死亡表或寿命表,是对相当数量的人口自出生(或一定年龄)开始,直至这些人口全都去世为止的生存与死亡记录。
对保险行业来说,生命表是人身保险业的基石和核心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精算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它反映社会平均年龄以及不同年龄人群的生存概率和死亡概率,广泛用于人身险的产品定价、准备金评估、现金价值计算等多个方面。
在世界范围内,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不断进步,除战争及天灾导致局部地区死亡人口数上升之外,人均寿命会不断延长。我国生命表更新也顺应预期人均寿命变化,1996年至今,约每10年更新一次,当前保险行业适用的是2016年由原银保监会发布的第三套生命表。每次生命表的变化,都影响着险企保险产品的更新换代。这种影响是全品类的,而非某一类的保险产品,因为对保险公司而言,并不是所有的人身保险产品都有利差,但所有的产品都要考虑出险概率。
我国生命表的编制工作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恢复寿险业务之初,由于缺乏高质量的人口数据和寿险业务经验数据,我国一直根据日本的全社会生命表进行寿险精算。1995年,我国完成了《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1990—1993)》的编制工作,首套自主编制的生命表正式问世。随着医疗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居民死亡率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寿险业务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行业积累了更多高质量的业务数据。2005年年底,我国编制并发布了《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00—2003)》,并细分为养老类、非养老类两类生命表。2016年中国精算师协会正式公布第三套行业经验生命表,作为准备金评估、产品定价、分红险红利分配的依据。第三套生命表在第二套的基础上编制了储蓄类业务、保障类业务、养老类业务三大类生命表,从而为各险种的产品定价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依据。我国生命表的编制工作在短短三十年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快速进步,依托我国庞大人口带来的丰富经验数据,以及对前沿数据技术的积极采用,建立了在数据规模、质量上都具有国际水准的寿险经验数据库。同时,基于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细分出了更多类别的生命表,为寿险产品的精细化定价和风险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生命表的重要改进
第四套生命表相比于前三套生命表作出了一些重要改进,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基于近年来我国居民预期寿命的显著变化,对各年龄各性别居民的死亡率进行了更新。第四套生命表整体死亡率显著下降,男女预期寿命差异有所扩大。以非养老金业务一表为例,第四套相比于第三套生命表死亡率下降明显,基本稳定在20%~30%。同时,19岁以后女性各年龄死亡率降低幅度都较男性更为显著,这也意味着男女整体死亡率进一步分化,预期寿命差异进一步扩大。经测算,以非养老类业务一表为例,男性预期寿命为78.43岁,相比此前的76.42岁提高了2.01岁,女性预期寿命为84.53岁,相比此前的81.72岁提高了2.81岁。
第二,相较于第三套生命表,第四套生命表在原有的非养老类业务一表、非养老类业务二表和养老类业务这3张表的基础上增至7张,新增了大湾区专属经验生命表3张、单一生命体表1张。新增加大湾区专属生命表,是推动我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响应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2020年,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身保险产品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可基于大湾区内行业经验数据进行定价。同时,大湾区差异化的地理环境、经济医疗水平使得大湾区居民的死亡率和全国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客观上具有使用专属生命表的条件。第四套生命表的数据显示,大湾区各年龄居民死亡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左右。此次大湾区专属生命表的推出进一步保障了大湾区专属保险产品的可行性,对推动大湾区互联互通、便捷保险理赔服务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此次第四套生命表首先在各相关保险公司内部进行测试,并于1月22日前报送测试结果和反馈意见。第四套生命表测算出的死亡率相较于第三套下降较为明显,必然会给保险公司未来的产品定价、准备金水平带来较大影响,也会对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预期和市场估值产生一定冲击,进行内部测试有助于保险公司提前对新生命表推行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公司稳健运行和行业稳定发展。
对保险行业影响广泛
第四套生命表相比于第三套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尤其是死亡率下降、预期寿命延长和编制大湾区专属生命表,将对消费者、保险公司等寿险市场参与主体,以及监管行为和行业管理产生影响。
对消费者而言,第四套生命表将会对未来的保险产品价格产生差异化的影响,大湾区保险消费者受到的影响会更加显著。首先,新生命表不会对已有产品产生影响,而未来保险产品受影响程度并不确定。寿险产品的定价除了受到生命表数据的影响,还会受到供求关系,以及各公司费率、经验数据的影响,因此相关产品的价格变化往往是动态的,且与保险公司发展战略、经营水平息息相关。其次,各年龄段、各险种受到的影响并不相同。年金险等养老类产品为老年人群提供了稳定的经济保障,而预期寿命的提高也延长了养老类保险产品的给付时长,从而加大了总的给付金额,因此第四套生命表将导致养老类产品的价格提高。而保障类保险产品,如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为老年人的身故提供经济补偿,死亡率降低会减小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也将降低保险公司的预期赔付成本,因此保障类保险产品的价格会有所下调。其他产品如短期健康险、重疾险等健康险产品则暂不会受到明显影响。第四套生命表的数据显示,各年龄段的死亡率变动存在差异。其中0岁婴儿的死亡率在第三套生命表中为0.0867%,在第四套中为0.0344%,下降了约六成,而20岁以后下降幅度则为两成左右,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产品价格变化也可能存在差异。最后,大湾区专属表测算出的死亡率明显整体低于全国水平,因此大湾区养老类产品价格可能会更高,但保障类产品价格可能会更低。
对保险公司而言,第四套生命表将有助于优化风控、准备金计算,同时为开发大湾区专属产品提供支持,保险公司可针对第四套生命表的测算结果调整自身经营战略。近年来我国居民预期寿命的变化使得原有生命表数据存在较大偏差,预期寿命的误差会降低相关产品定价的准确性,对寿险业务价值产生较大影响,保险公司需要通过改变给付年龄、给付方式等产品设计,或是通过构建保障类产品与养老类产品组合等方式来控制长寿风险的影响。此次生命表的更新提供了一份相对科学、准确的死亡率数据作为依据,提高了保险公司预期给付和准备金计算的准确性。同时,大湾区专属表从精算方面降低了保险公司开发大湾区专属寿险产品的难度,有利于保险公司在大湾区创新发展业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对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而言,需要根据第四套生命表及时调整监管标准和发展规划,及时同步准备金、风险管理能力等评估标准,进一步重视长寿风险对于行业的重要影响,通过构建规范标准的数据体系,加强行业交流,提高生命表编制的效率和准确性,有效应对长寿风险。此外,大湾区专属生命表是完善大湾区保险服务体系的重要成果,未来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可根据需要推出其他地区专属生命表,助力精细化定价,推动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