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4年第三期

直面人口老龄化,养老金融正当时

发布时间:2024-04-02 作者:

  |  赵诺 

  新年伊始,北京首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海淀区紫竹院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正式运营。这里配置了丰富的数智化健康管理设备,在二层和三层的托老服务区,有着全屋定制的智能化、适老化家居设备,可依托全屋语音控制、毫米波雷达离床感应和体征监测系统,以非接触方式实时获取老人的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信息,实时传输到护理台以及护理人员手机App,协助护理人员根据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动态调控照护计划。 

  在天津市武清区养老护理中心,已有近百位京籍老人入住。作为“拎包入住”的居家式养老机构,这里的费用比北京的同类机构便宜了将近一半。这家养老护理中心是民政部五大养老示范基地之一,也是天津首批京津冀养老协同发展试点单位之一。区域养老和跨城养老渐热的背后,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巨大的养老市场潜力。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专家认为,养老服务市场在数字化时代发展空间巨大,有望实现快速增长,未来将有更多与养老有关的科技赋能场景。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更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深度参与其中。 

  数字技术赋能 

  我国正在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正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3年年末,全国有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4%。国家卫健委预测,203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预计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老年抚养比和社会抚养比将达到峰值。中国疾控中心预测,到2035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或将达到81.3岁。 

  面对渐进式延迟退休、人口老龄化、预期寿命增加等新趋势,如何规划养老,成为大众关心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预计到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可达13万亿元。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在《中国老龄产业发展及指标体系研究》中预测,2030年老年人口消费总额占GDP的比重将上升至8.3%~10.8%,到2050年将上升至12.2%~20.7%。 

  国家针对养老服务的政策主要是9073”或“9064”,即养老服务90%希望在家庭里解决,7%(或6%)在社区解决,剩余的3%(或4%)通过集中式的养老机构来解决。 

  养老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养老金融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涵盖养老服务、养老金、养老产业三个维度。分析认为,从养老金金融来看,未来的走势将取决于账户制制度设计和相关产品的投资收益率,从养老产业金融来看,未来机构养老的用户需求将十分显著。 

  2023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支持具有养老属性的储蓄、理财、保险、基金等产品发展;鼓励信托公司开发养老领域信托产品;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各类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有效对接企业(职业)年金、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参加人和其他金融产品消费者的长期领取需求。 

  2024年新年伊始,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丰富发展养老金融产品,加强养老金融产品研发与健康、养老照护等服务衔接。 

  2023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表示,数字经济时代,万物互联、数据驱动、开放共生等数字技术应用赋能第三支柱养老金融发展。其特征是数字化技术将持续提高个人养老金融发展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水平,重塑养老金融的营销、产品和服务的形态。 

  周延礼认为,数字化养老金融产品创新是方向。在资产配置方面,数字技术应用可以实现养老金资产期限、风险、产品类型的智慧化匹配,着眼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客户养老财富管理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要求设计个性化养老金融产品,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未来养老金融市场应该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多类金融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的全面发展格局。 

  银保机构持续发力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保险、投资、银行等板块同向发力,形成全方位、全覆盖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有利于不同人群根据自身需求、预期与规划,实现养老金融的多元配置。 

  近年来,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传统业务市场趋于饱和、营业收入承压、利润空间不断下降等挑战。而养老金融业务具有覆盖面广、需求量大、关联度高等特点,能够为商业银行提供一片“蓝海”市场。一直以来,银行机构存在着金融产品“养老”属性不突出、金融服务供需脱节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商业银行需要在充分考虑老年人群体风险偏好的基础上,设计差异化、系统化的理财产品组合。相比全国性银行,各地的农村商业银行在完善与加大农村地区养老服务金融供给中,应有更大作为。 

  中国工商银行养老金业务部总经理韩强表示,在养老金融服务渠道上,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不断完善手机银行、远程银行、云网点、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平台,向企业、机构、个人客户提供最适配的服务通道。在服务内容上,通过综合化服务平台,整合存款、理财、基金、保险、信用卡、贷款、结算、养老规划等各种产品,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在服务方式上,利用人工智能、光学字符识别、人脸识别、视频认证等新技术提升服务自动化水平。 

  安永此前发布的报告称,保险和养老相结合形成的黏合效应将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保险公司需要从提供产品向提供全方位养老解决方案转变,并通过科技平台融合保险和养老服务场景,助力“保险+养老”实现高质量发展。安永预计,除了健康险年度保费规模将超过寿险外,个人养老险将呈现爆发性增长。 

  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龚明华认为,保险资金规模大、投资周期长、回报要求低,而养老产业经营稳定、周期波动小、现金流稳定,两者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保险机构投资参与养老产业,可以把刚性的养老需求与低频的保险需求结合在一起,保险投资可以向上连接医疗险、长护险、养老险等产品,往下连接慢病管理、医疗护理、养老服务等健康养老产业,拉长产业链,形成保险养老与保险主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将保险与养老结合的典型企业是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作为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中国人寿主责主业与养老金融紧密相关。一方面,深化养老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产品供给,有效对接养老保障、财富管理和健康养老服务,加快商业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养老储蓄、养老资管产品等重点业务发展。另一方面,聚焦养老产业投资布局和专业化建设运营,轻重结合提供养老综合解决方案,积极构建多层次多模式的养老服务体系。 

  中国人寿旗下专业养老服务品牌“国寿嘉园”已在天津、成都、苏州、深圳、三亚等地落成高品质养老社区和康养旅居基地,同时在杭州、昆明、青岛等多地建设长者公寓。 

  中国人寿已陆续发起设立合计规模数百亿元的大健康基金、大养老基金,投资高端医疗装备、医药产业链供应链等项目,通过整合健康管理、医疗医药医院等资源,发挥保险资金投资优势。 

  针对养老市场的痛点,中国平安构建了“保险+居家养老”的康养模式,联合40多家康复护理服务商及专家,推出“平安无忧护”产品体系,提供10项短期、长期服务,打通预防—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全链路,整合医、食、住、行、财、康、养、乐、护、安等10大养老服务产业,提供“线上+线下终身管家+科技服务”。 

  截至2023年9月,平安居家养老已覆盖全国50余个城市,已有超7万名客户获得服务资格。 

  社会资本加速布局 

  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一些国有资本和非银机构的民营企业也在加速布局养老产业,其中以北京康养集团和复星集团为代表。 

  由北京能源集团牵头组建的北京健康养老集团于2022年1月正式挂牌,专注康养产业,立足普惠养老、健康养老、医养结合、资产经营四大板块。其中普惠养老板块包括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养老照料中心、养老驿站(家庭照护);健康养老板块包括老年公寓、旅居养老;医养结合板块包括养老机构、持续照料退休社区模式。 

   “十四五”末期,北京康养集团力争实现养老照护床位1.5万张,包括机构养老床位8000张和居家养老床位7000张,营业收入10亿元,北京养老驿站市场占有率大于30%。  

  2023年12月,北京昌平区政府与京能集团养老服务合作创新成果展示暨昌平区敬老院运营启动仪式举行,这一项目是北京首家“养老机构+护理院”医养融合的公建民营示范项目,采用养老院和护理院相结合的“双院运营模式”。 

  截至2023年9月,北京康养集团已完成市属国有企业诚和敬、首钢集团老年福、京煤集团颐寿养老以及金隅集团4家养老公司的专业化整合。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去年底,北京康养集团拥有18家养老机构、2100余张养老床位、105家养老驿站、34个居家养老综合示范中心、1个街乡区域养老服务综合体、3个旅居酒店、1个康养人才培训基地,超1.3万名基本养老服务对象。 

  复星康养产业发展集团是复星旗下核心康养平台,致力于为退休后的中产家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和产品,依托“医、养、康、享”核心业务,智慧系统+智能终端相结合,提供全龄段、全方位、连续型的一站式家庭健康服务。 

  在养老社区设施方面,复星康养自主研发的3C数字化系统,以“智慧监测设备+监测系统”为核心,可实现从入住到在住、出院的一站式健康管理和风险前置性预判。 

  数据显示,健康业务收入已成为复星集团重要的利润来源。复星集团2023年上半年健康板块收入为212.75亿元,同比增长了26.05%,保险类资产收入则仅增长2.7%,健康板块增速明显。 

  对于复星来说,养老服务社区已经逐渐成为了旗下各版块业务间的串联点,以养老服务社区作为核心,打通保单销售、居住权益、旅居权益等,这亦是目前很多保险公司在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