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4年第三期

绿色金融为光伏行业注入新动力

发布时间:2024-04-02 作者:

  |  沈浪 

  2月28日,在光伏行业2023年行业发展回顾与2024年形势展望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介绍,去年国内光伏制造业产值(不含逆变器)超过1.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新增装机217吉瓦,同比增长148%,均创下历史新高,这个数字接近此前四年的总和,也相当于去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的51.7%。 

  我国光伏行业只用了短短二十几年时间便成功崛起为全球领跑者。金融机构在此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今天,光伏行业的过剩现象已经比较突出,有关部门又应该怎样在加大扶持力度与布局均衡性之间把握好尺度? 

  从扶贫起步到包揽全球十强 

  如果把时间线拉到20年前,相信没有多少人会觉得中国光伏行业有一天能够领跑全球,因为起初的目的是用于扶贫。 

  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间2000小时以上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3左右。1996年9月在津巴布韦召开的“世界太阳能高峰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在全球无电地区推行光明工程的倡议。我国政府也作出了积极响应。同年原国家计委就提出实施“中国光明工程”,利用各地丰富的风能、太阳能以及包括微型水电在内的其他的新能源资源,建设一套经济可靠的供电系统,解决偏远地区供电问题。2005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获得通过。该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对于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以后,伴随着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中国光伏行业真正迎来了黄金时代。 

  2009年3月,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强调在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中,中央财政可以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支持太阳能光伏应用在城乡建筑领域的示范与推广。当年9月,第一批太阳能屋顶项目正式启动,中央财政提供了12.7亿元的预算支持。 

  2009年7月,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政策规定: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原则上按光伏发电系统及其配套输配电工程总投资的50%给予补助,偏远无电地区的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按70%补助;光伏发电关键技术产业化和产业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给予适当贴息或补助。 

  为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我国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推动光伏行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在相关政策的激励下,光伏行业发展踏上了快车道。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光伏发电累计并网容量超6亿千瓦。我国连续10年位居全球光伏装机规模之首,新增总装机容量更是连续8年稳居全球榜首。光伏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更是快速飙升。在光伏品牌实验室(Photovoltaic Brand Lab,PVBL)2023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上,中国企业占比达90%,包揽了前十强,依次为隆基、通威、正泰、特变电工、协鑫、TCL中环、华为、晶科、天合光能、大全能源。 

  金融撑起光伏全链条 

  光伏产业链条的每个环节都需要金融支持。在我国光伏行业崛起的过程中,各大金融机构都有着深度的参与。 

  以行业龙头隆基为例,该公司从半导体和单晶硅生产制造起步,逐渐向单晶硅棒、单晶硅片延伸,后来又涉足晶硅电池和光伏组件环节,甚至还进入光伏电站领域,一步一步形成了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并不断扩大产能。这些领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根据天眼查有关数据,仅2010年以来,隆基绿能就进行过6次融资(包括IPO),投资方包括陕西煤业、高瓴资本、中金公司、中投公司等多家机构和企业。 

  创立于1997年的天合光能主营业务为光伏组件、系统解决方案及服务,光伏组件累计出货量多年排名全球第一,其发展历程更是充分体现了金融的力量。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陪伴天合光能走过了20余年,见证了企业由小到大的整个过程。在此期间,该行为“天合光能盐城16吉瓦太阳能电池项目”等多个项目核定贷款、前期贷款,并作为首家中资银行为天合光能搭建过境外资金池。 

  过去十几年是天合光能发展最快的时期,金融机构也加大了支持力度。2010年4月,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与天合光能签订银企战略合作协议,五年时间提供300亿元人民币或等额外币贷款。此后,中信银行、中信金融租赁又分别与天合光能开展战略合作,提供总授信达100亿元。 

  在这些企业成长壮大后,国内金融机构继续通过绿色信贷、碳中和挂钩贷款、供应链融资、绿色资产支持票据(绿色ABN)、绿色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绿色ABCP)、国际银团等金融产品和综合金融服务,继续满足这些光伏企业及其供应链合作伙伴和用户的多元融资需求。 

  在有些产业,金融机构往往只重视大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对规模比较小、实力比较弱的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的关注度往往比较少。光伏行业似乎没有这一烦恼,不仅传统银行开发出了多种供应链金融产品,也有一些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在布局类似的业务。 

  以光伏原材料——硅料为例,鉴于其价格波动比较大,经销商常常会采取提前付款采购的策略,锁定光伏组件的价格,但要为此承担较大的资金压力。去年,京东与隆基绿能展开合作,向其全国下游经销商提供采购融资产品,经销商只要凭借与隆基绿能的历史贸易情况就可以获得最高500万元的无抵押融资额度。相关服务全线上操作,按日计息,随借随还,为经销商减轻了资金压力,解决了短期预付款资金过大、难以周转的问题。 

  对于户用分布式光伏来说,农户属于最后一环,他们的经济实力虽然有限,但对产业发展意义很大。一方面,终端客户的数量直接决定了户用分布式光伏的市场规模;另一方面,农户拥有一套属于自家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不仅能享受清洁能源的便利,还可以通过绿电上网模式增收,共享绿色经济成果。 

  因此,金融机构非常体贴地开发出了一系列的“光伏贷”。例如,工商银行陕西分行与隆基绿能合作推出“隆基向日葵”一站式户用光伏解决方案,向农户提供“光伏e链快贷”业务;平安银行联合隆基绿能发布的一款最长15年期户用分布式光伏数字贷,也让广大农户能够低门槛甚至零门槛拥有一套属于自家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融资方式和渠道需改进 

  任何一个产业的成长壮大都需要产业政策、从业企业与金融资源多方合力推进。中国光伏行业在快速崛起的过程中,也出现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风险。 

  2023年年底以来,光伏行业不断传出龙头企业瘦身过冬的消息。 

  行业遇冷最直接的诱因就是周期性的产能过剩。前几年,光伏产品供不应求,毛利率显著高于其他行业,这不但刺激相关从业企业加快扩产步伐,其他企业也纷纷跨界光伏,结果就是新增产能集中释放后,产品价格快速回落,市场竞争加剧。2023年,光伏组件价格腰斩,从原来的2元/瓦左右跌到了不足1元/瓦,在一次招标中,有企业甚至曝出0.86元/瓦左右的地板价。激烈的价格战导致所有企业的利润都遭到严重侵蚀。这一幕并非第一次发生,类似的剧情在2011~2012年、2018~2019年也曾出现过, 

  过度的低价竞争意味着,我国光伏行业应该反思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建立优胜劣汰的出清机制。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在早期,相关政府部门无法判断哪些“马”能胜出,此时确实应该创造平等的条件让各类企业充分竞争;但当有了明确的结果后,则应该调整措施,将资源向一些优势企业倾斜,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筛掉竞争力较弱或低质产品生产商,如果仍然延续雨露均沾的补贴政策很容易造成本应淘汰的企业留在市场上,影响行业高质量发展。 

  现实是,在屋顶光伏开发市场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就有不良商家到处兜售劣质光伏产品。这些劣质产品不但浪费了财政补贴资金,伤害了农民的利益,也导致整个行业难以高质量发展。 

  在融资层面,据万得数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上半年光伏行业有60家企业发起了近2000亿元再融资。相比2022年全年160家企业共计500多亿元的融资总额,不论再融资企业数量还是金额均呈高速增长态势。国联证券的研究认为,光伏板块估值处于下行周期,2024年边缘产能有望加速出清,板块迎来向上拐点。 

  光伏产业的融资方式和渠道同样需要改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TCL董事长李东生表示,科技制造业是高科技、重资产、长周期产业,资本投入很大,建设和投资回收周期比较长,需进一步改善融资环境,推动科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他提出,一要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针对科技制造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拓宽企业融资路径;二要拓宽资本金筹集渠道,延长项目贷款期限,以及增强融资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