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数字金融的新探索
文 | 海伦
5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数据局综合司公开发布《数字经济2024年工作要点》,对2024年数字经济重点工作作出部署, “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是九大任务之一。
近年来,伴随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金融行业的深刻变革,产业数字金融迎来发展机遇期。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背景下,推动数字化技术和产业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金融与实体经济的适配度,有效助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整体而言,我国产业数字金融的探索进展较快。在数据、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驱动下,产业数字金融正在打造以“共生共赢、价值共创”理念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全国各地的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正在商业模式方面进行新探索。仅深圳一地,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近日披露的2024年一季度数据,截至3月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规模达1.26万亿元,同比增长26.05%。但目前我国产业数字金融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诸多难点和挑战,需要提升产业链条协同效率,开拓定制化发展新模式。
提高产业链协同效率
产业数字金融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义,但业界倾向于认为,它是指以产业互联网为依托,以数据为重要生产要素,在产业政策指导下,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为特定产业提供数字化投融资、支付结算、租赁信托、保险等综合金融服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金融业态。
数字金融主要面向消费端客户,以手机银行App为主要数字化终端,提供线上化、场景化的移动支付、个人信贷、理财等服务和产品。随着产业互联网发展,企业端数据被采集起来,将实体经济引入数字金融生态,产业数字金融应运而生。相较于金融服务产业的传统模式,产业数字金融通过提供线上化、智能化、定制化解决方案,以交易银行服务和非金融服务助力产业链提升运行效率,促进产业金融效率提升,达成多方共赢。
实践中,企业尤其是企业集团常常发现,产业数字金融是提高产业链协同效率的有效手段。企业集团利用产业数字金融,既能提高集团内资金结算效率,优化各部门的资源配置,又能将专业的财务咨询、价格风险管理、融资租赁等服务共享给集团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形成辐射效应,带动产业链协同共进、价值共创。
在武汉,中国工商银行正在汽车供应链领域进行探索。工行武汉分行联合工行软件开发中心、中国湖北信通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区域某龙头汽车整机厂商合作,搭建物联网金融服务平台,赋能其供应链上186家一级供应商以及500家核心二级供应商,探索物联网金融的可能性和实践性,发挥金融创新对产业链发展的支撑、促进作用。从总体设计上看,各环节均由消费者订单驱动,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订单—零部件—整车”的映射与追踪。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主机厂现有数字化系统对零部件进行溯源;在整车生产下线时,利用物联网技术确认账实相符后,系统自动向上游零部件供应商按物料清单比例智能授信,从而将传统的依赖报表、人工审核、周期较长的大额授信模式更替为实时的小微信贷模式,实现金融服务快速响应与风险防控二者兼顾的良性循环。
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积极探索产业数字金融。华夏银行联合某能源化工供应链平台,依托数字化授信和数字化智能风控模型,通过平台方、仓储方、银行方数据交叉验证,实现了企业客户数字授信、线上放款和智能贷后,向融资人提供数字仓单质押融资服务。该项目为全线上操作,极大提高了能源化工企业的融资效率,大幅降低融资成本,助力能源化工企业进行数字化和低碳转型。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深圳金融业正利用金融科技赋能产业数字金融,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全链条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可溯化信任和智能化分析,缓解银行保险机构与客户间信息不对称,精准捕捉金融服务需求。
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金融科技部副总经理吴世飞认为,搭建金融生态服务平台、共建场景生态等举措,可以让银行与产业实现双赢。
“定制性”需提升数字化能力
不难看出,产业数字金融具有很强的“定制性”。
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产业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产业数字金融使曾经模糊的产业链透明化,实现企业底层资产的可视化,从而帮助金融机构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成本。江苏苏宁银行产业链金融高级产品总监刘峥公开表示,金融的数字化是天然的,产业的数字化却参差不齐,产业主体和银行的数字化进程并不一致;差异化的产业属性,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之间不同的利益诉求,这些都增加了产业数字金融服务方案标准化的难度。
与此同时,产业数字金融服务涉及面广,相关服务不仅要经受技术、数据安全方面的考验,还需要对产业场景有相当的整合能力,这对产业主体和银行都是巨大的挑战。
2022年,原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积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打造数字化的产业金融服务平台,围绕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重要产业链,加强场景聚合、生态对接,实现“一站式”金融服务。
从业界实践来看,过去几年,各地不断加大对当地产业数字金融的重视和投入,探索为实体经济提供数字金融服务的新途径。引导企业的微观自主行为,需要发挥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指引、树立企业标杆及行业协会的示范引领作用。这也是许多地方政府目前正在积极推动的工作。
云南省在2022年成立了云南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以下简称“融信服平台”)。经企业授权,融信服平台对相关公共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形成企业数据“画像”,为金融机构开展信贷业务提供全方位的数据共享服务,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实现融资撮合、数字增信、政策直达三大功能。截至今年4月30日,融信服平台已入驻企业55万余家、金融机构239家,金融机构累计为企业授信近1300亿元。
江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等五部门正式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的若干措施》,拓宽知识产权、仓单、存货、订单、应收账款等抵质押范围,开发批量化融资产品,满足企业的快捷融资需求。
许多地方在探索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共性问题,比如: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单一,主要集中在政府债务、政府招商引资、企业和个人信用贷款上;地方的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缺乏清晰的方向和解决方案;金融机构仍停留在零星试点阶段,缺乏政府和金融机构融合创新模式。
从地方国资向商业银行过渡
当下,产业数字金融的重要资金来源事实上是地方国资。地方政府以政府信用和政策为依托,搭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将金融机构、相关生产方有效连接到一起。支持本地经济发展、符合监管要求,同时更注重长期收益,这些都是地方国资的优势。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商业银行资金或将占据相当的地位。比如浙商银行与南方电网联合在其供电服务区域发布“电链通”,国家能源集团“国能e链”能源供应链金融平台,湖北省属国企湖北联投旗下“联链通”供应链金融平台等。
以浙商银行为例,其供应链融资累计投放金额已突破5000亿元,在能源、汽车、钢铁、建工、通信等30大行业形成了差异化解决方案,服务核心企业2600余家,延伸上下游客户超4万户,其中普惠小微企业占比达75%。据浙商银行供应链金融部负责人介绍,“电链通”是一系列的产品组合:在全产业链供应链解决方案中,供货通(订单融资)实现有中标即可贷,满足供应商订单签订后备货资金需求或货物交货后资金回笼需求;应收通实现有应收账款即可贷,助力供应商盘活应收账款;针对中大型企业的电费通(信用证缴费)和针对中小企业的分销通(电费白条)实现用电即可贷,助力电网下游用户解决电费资金需求。
从大致框架来看,专家表示,通过企业底层资产的数字化,可以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在服务下沉和风控方面的难题,帮助金融机构建立起“主体信用+交易信用”更完备的风控体系,最终服务产业链上所有企业。
在具体操作思路方面,中仓登数据服务有限公司侯泽宇发现,按照供应链贸易的进度可以将金融服务分为订单采购阶段的金融服务、存货保管阶段的金融服务、销售回款阶段的金融服务。然而目前大多平台都集中在订单采购和销售回款阶段,对于存货保管阶段少有涉及,仍然存在市场空白。
在他看来,开发存货保管阶段的金融服务,可以成为地方发展产业数字金融的一个新思路:将“物”变成数字化资产,搭建基于“物的信用”产业数字金融服务平台。
有别于传统的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开发存货保管阶段的金融服务,充分利用基于“物”的信用,将可以覆盖更多的供应链边缘企业,让这些中小企业只要有“物”,就可以通过“物”的信用获得融资。这样的平台,确保了交易关系和底层资产的真实性,形成“主体信用+交易信用”更完备的风控体系,为金融机构节省了资金成本、风险成本、运营成本,促使金融机构放心大胆地注入“金融活水”,从而系统性解决地方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