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4年第五期

金融助力海上风电,激发蓝色引擎

发布时间:2024-06-20 作者:
| 沈浪

  今年以来,海上风电好消息不断。年初,2024年浙江“千项万亿”重大项目集中开建,华能集团浙江岱山1号海上风电场工程等多个大型海上风电项目位列其中。4月,全球容量最大、单兆瓦重量最轻的广东阳江16.6兆瓦漂浮式海上风电示范项目进入塔筒吊装阶段。 

  数据显示,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已连续三年位居全球首位。根据《“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我国将推动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北部湾等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开发建设,推进一批百万千瓦级的重点项目集中连片开发,结合基地开发建设推进深远海海上风电平价示范和海上能源岛示范工程。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预计,到2025年,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可达4469万千瓦,平均年复合增长率为35% 

  我国海上风电起步较晚,为什么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后来居上?金融机构如何为其助力,有哪些创新值得关注? 

    

需海量资金支持 

  与传统的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优势突出:风能资源更为丰富,风速更高,可以利用的能量密度更大;风速相对稳定,风机可以持续产生电力,年发电可利用小时数较高;可以充分利用海洋的广阔面积,适宜大规模连片开发(我国可利用海域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千米);无须占用陆上土地资源,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破坏较小。 

  早在2010年,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海洋局就联合出台了《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建设管理,促进海上风电有序开发、规范建设和持续发展。202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各地在海上风电方面的布局明显加速。 

  今年2月,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发布了《上海市可再生能源项目竞争配置管理办法》。海南、福建等多省也公布了2024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根据计划,海南将在本年度安排295个重大正式项目,总投资7744亿元,另外安排预备项目112个,总投资3334亿元,其中,7个为海上风电项目,规模总计75万千瓦。福建则计划在2024年重点建设11个海上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为4.85吉瓦。 

  海上风电运营环境复杂多变,海上风电塔基建设不仅要考虑一般建筑工程的因素,还要考虑海水侵蚀、腐蚀、震动等较为特殊的因素,存在成本投入过高、运营维护难度大等一系列难题。海上风电投资少则数十亿元多则数百亿元,国外不少项目因此陷入停顿状态。 

  2021年年初,美国拜登政府提出“撬动美国海上风电行业”目标,希望在2030年前美国海上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吉瓦,为1000万户家庭提供用电。不料高企的建设运营成本、不断上升的融资成本和不畅的供应链让合作企业打起了退堂鼓。去年10月,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开发商沃旭能源放弃了美国新泽西州海岸附近的两个项目。最近,英国石油与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宣布,取消此前计划向纽约州交付的一项海上风电项目。 

  在欧洲,瑞典电力巨头大瀑布电力公司也叫停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开发计划,其位于英国诺福克海域的一个风电项目原计划为150万个家庭供电,但管理层最后以项目经费可能增加40%为由做出了不再继续推进的决定。另外,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也因计划不可持续无限期推迟了该国海域的大型风电建造计划。 

  我国海上风电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成功实现了从政策、产业、金融到应用的闭环。 

    

政策激励发展 

  早期海上风电的建设、运营投入很高,企业投资积极性比较低。2011年、2012年,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与《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决定对风电项目的电价进行补贴,这些都对我国海上风电产业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上述补贴政策到期后,多地政府又主动加力,纷纷出台了本地版的补贴方案,从财政、金融等多方面支持海上风电的发展。浙江按照“逐步退坡、鼓励先进”的原则逐年制定海上风电上网电价,实施财政、金融等支持,帮助省管海域海上风电项目逐步实现平价上网。广东则为广东省能源集团等企业担保引入低息信贷资金。江苏、广西通过债券贴息提供低息资金。海南实施政府担保、银行授信的“琼科贷”。山东设立了100亿元再贷款和50亿元再贴现专项额度。 

  国有企业亦发挥了引领作用,积极参与和推动海上风电的投资与建设,许多项目背后都有着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中国电建、中广核、三峡集团、大唐集团、上海电气集团等的身影。 

  对于海上风电巨大的资金需求,金融机构基于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通过信贷、保险、绿色债券、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ABS)、投资基金、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金融产品助力海上风电的发展。 

  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场是我国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是广东阳江首个海上风电银团支持项目。早在2017年首批项目核准后,中国农业银行阳江分行第一时间主动与项目部对接;次年2月审批了首笔30亿元贷款,后续支持授信133亿元,占比达57%;后来又联合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组建银团,发放贷款25亿元支持该项目建设。鉴于海上风电回报期比较长、融资成本很高,农行阳江分行还创新“保理+固贷”组合产品支持项目建设,保理占比77.3%,融资成本降低10%,并积极用好央行碳减排工具约10.7亿元,进一步降低项目的融资成本。 

  20233月,全国首单海上风电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中信建投国家电投新能源REITs获批,该基金发起人为国家电投,底层资产为国家电投位于“海上风电第一城”江苏省盐城市的滨海北H1H2海上风电和配套运维驿站项目。该REITs的发行为国家电投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权益融资渠道,打造出“上市公司+公募REITs”双资本运作平台,有助于实现“建、管、融、退”全周期运营机制,带动清洁能源规模化发展。 

  保险机构也在积极行动。太平洋保险公司推出了碳资产损失类保险、减排设备损坏碳损失保险等产品。20219月,该公司为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二期项目营业中断所产生的碳资产损失提供了保障,确保清洁能源项目顺利进行。若碳减排设备出现因承保风险所导致的故障停机,保险人对于被保险人在继续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额外碳排放造成的碳排放配额或自愿减排量损失将根据约定负责赔偿。 

    

金融助力走西“平价” 

  金融创新没有尽头,对于海上风电等新兴领域更是如此。 

  去年3月,南通润邦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一批海上风电装备出海,金额高、时间紧,亟须保函,中国建设银行南通分行根据用户需求“一企一策”进行产品创新,牵头5家银行组成银团,将80亿元的境外保函分成两笔,做了大量调研分析,邀请多位专家与境外律师参与论证,解决了参贷银行的困惑,最终提供了相应资金支持。 

  中国工商银行威海分行步子迈得更大。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U场址一期450兆瓦项目,总投资47.2亿元。作为融资支持牵头行,工行威海分行除了积极参与跟进海上风电产业链发展,还在项目前期融资咨询、贷款申请审批、资金拨付和后期风险管理等环节积极与项目负责人对接沟通,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绿色金融服务,已为该项目发放贷款14亿元。该项目首批53台单机容量为8.5兆瓦的风电机组,已于2023年年末并网发电。 

  需要注意的是,在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时,各方也应该关注项目风险。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院长王震表示,目前,海上风电融资渠道相对单一,金融产品类型不多,还面临项目收益不确定性增强、金融产品设计难度增大等问题,应加强绿色金融引导与创新支持,在产品创新和项目信息标准化上双向施策,促进产融深度融合。 

  另外,在经历十余年的开发后,我国近海风电资源利用已趋于饱和,全球80%的海上风能资源潜力位于50米以上水深海域,海上风电发展势必走向深远海。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的研究显示,我国50米水深近海范围内,风电技术可开发资源量为4.3亿千瓦,水深超过50米的深海风电技术可开发资源量则超过20亿千瓦。 

  从技术、经济和全球海上风电探索路径看,漂浮式风电是开发深远海风电的重要技术路线。我国的该项技术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一些示范项目还处于示范探索阶段,单机容量较小,单位造价较高,离平价上网目标差距较大,如果没有补贴将很难生存。 

  只有真正坚持市场化,风电产业才能走得更远。在政策、财政、金融等多方助力下,海上风电未来必将实现平价上网。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海洋能源处副处长刘霄介绍,近年来,近海风电场造价逐渐下行,波动范围为1万元~1.2万元/千瓦;深远海风电场、漂浮式风电场造价则逐步提升,分别为1.2万元~1.5万元/千瓦和2.3万元~3万元/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