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4年第五期

银行理财的变与稳

发布时间:2024-06-20 作者:
| 唐丽华

  普益标准发布数据显示,截至430日,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8.42万亿元,环比增加2.34万亿元。银行理财行业持续修复,在产品等方面进行多种尝试,后续发展值得关注。 

    

与黄金挂钩 

  近几个月,黄金成为亮眼投资品。黄金价格持续上涨激发了投资者的购买热情,推动了黄金理财市场的发展。全球黄金市场价格出现罕见涨幅,世界黄金协会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黄金需求趋势报告》显示,第一季度全球黄金需求总量(包含场外交易)同比增长3%,1238吨。来自场外交易市场稳健的投资需求、全球央行的持续购金以及亚洲市场买家日益高涨的购买需求,共同推动一季度黄金均价创下历史新高,达到2070美元/盎司。这一价格较去年同期高出10%,较上季度环比上涨5% 

  在这一背景下,银行理财公司积极把握黄金资产的配置机遇,纷纷涉足黄金资产,挂钩黄金衍生品金融工具。 

  银行理财涉足黄金资产的具体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固收+黄金”的固收类理财产品,以债券资产打底,同时配置上海黄金交易所的Au9999、黄金ETF、挂钩黄金的场外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另一种是挂钩黄金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光大理财、平安理财、北银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相继推出了挂钩黄金或配置黄金资产的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积极推出黄金理财产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黄金本身的理财特性使其备受关注。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黄金是传统的避险资产,且流动性好,可以发挥其独特价值,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投资者对风险规避和投资灵活性的需求。二是银行理财自身发展需要。因黄金市场的投资热情较高,推出黄金理财产品也会受到更多投资者关注,有利于银行理财在更好满足投资者多元化需求的同时,获得更多创利空间。 

  当然,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会随着黄金市场的波动风险增加,短期收益波动较为明显;从全市场情况来看,相较于挂钩黄金ETF、黄金期权的理财产品,挂钩黄金现货的理财产品更易受到黄金市场波动的影响,也需要及时关注。 

    

行业持续修复 

  2023年是银行理财规模及投资者信心修复的一年。在经历2022年年末的“债市风波”“赎回潮”后,银行理财子公司在投资者心态普遍转向保守、求稳的情况下,积极调整产品发行策略,较低波动稳健产品成为2023年发行的主流,促使固收类产品存续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披露的数据,截至2023年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6.8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子公司共32家,存续规模为22.47万亿元,市场占比为83.85%。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3.11万只,募集资金57.08万亿元。其中,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5.82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为96.34%,较年初提升1.84个百分点;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为0.86万亿元,占比为3.21%,较年初下降1.89个百分点;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0.08万亿元和0.04万亿元。 

  从理财产品资产配置上看,理财公司提高以现金、银行存款、同业存单为主的货币市场类资产的配置比例,较低波动稳健资产配置比例明显上升。对权益类资产等中高波动资产的配置比例进行下调,采取多资产、多策略,或嵌入金融衍生品对冲市场风险等措施尽量降低净值波动。据统计,截至2023年年末,理财产品资产配置以固定收益类为主,投向债券类、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余额分别为16.45万亿元、1.79万亿元、0.83万亿元,分别占总投资资产的56.61%6.16%2.86% 

  从到期产品预期收益达标情况看,固收类理财产品达标率不足四成,混合类理财达标率仅为4.4%。据南财理财通统计,2023年累计有29家理财公司的5144款封闭式公募产品到期,其中固收类有4698只,混合类有448只。其中,混合类产品受2023年股市震荡影响,达标情况不甚理想,432只到期产品中仅有19只达标,达标率仅为4.4%,在4200余只固收类产品中有1415只产品达标,达标率为33.69% 

  从理财市场竞争格局上看,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市场占有率提升较快,成为市场第一大主体。截至2023年年末,大型银行理财子公司、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城商行理财子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1%43%10%,其中,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市场占有率2021年年末时仅为22%,如今已大幅超越大型银行理财子公司成为市场第一大主体。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市场占有率之所以能够力拔头筹,原因主要是其母行客户基础和代销渠道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3年年末,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的理财规模居前三位。 

    

产品、销售与发展策略 

  在净值化转型过程中,如何满足投资者财富管理需求,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成为银行理财子公司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是产品策略上以低波动求稳为主。在当前的经济环境背景下,对于选择银行理财的大部分投资人而言,获得稳定收益是主要诉求。因此,底层资产配置种类中,对估值相对稳定资产的投资占比或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理财网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2022年和2023年,银行理财产品底层资产中,现金及存款类资产的占比分别为11.4%17.5%26.7%,同业存单资产的占比分别为13.9%13.3%11.3%,两类资产合计占比分别为25.3%30.8%38.0%。从占比情况来看,可以发现经历市场冲击后,理财产品中配置现金及存款、同业存单的占比明显上升,并且这一趋势仍将延续。因此,银行理财在固定收益资产投资中仍然具有明显优势。 

  二是销售策略上强化各自优势布局。排名靠前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将继续立足自身逐步成熟的投研能力、多元化的渠道布局及更加灵活的市场化产品体系在市场销售中赢得先机。这一趋势将促使竞争格局更趋多元化,对于投研能力不足、销售渠道有限的理财公司而言,需要找好自身定位、深挖潜力、集中资源,突出特色产品优势,在不断拓宽渠道建设的基础上稳扎稳打。 

  三是发展策略上紧跟“五篇大文章”政策要求,把握政策机遇。随着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相关政策落地,相关领域的发展机遇将逐步凸显,银行理财子公司需充分发挥资金优化配置功能,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资金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对接。截至2023年年末,银行理财产品通过投资债券、非标准化债权、未上市股权等资产,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19万亿元。理财资金投向绿色债券规模超2500亿元,投向“一带一路”、区域发展、扶贫纾困等专项债券规模超1100亿元,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超3.8万亿元。未来,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以及“专精特新”、乡村振兴、养老金融等领域的发展,可能给理财公司带来更多机遇,以实现其自身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恒丰银行董事会办公室公司治理室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