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入局,新能源车险市场迎变
文 | 本刊记者 张琴琴
2021年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获得专属商业保险。两年多以来,保险机构积极推出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产品,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东吴证券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车险规模已达1001亿元。
但新能源车险在规模攀升的过程中,一直面临着“车主喊贵,险企喊亏”的局面,一些新能源车主甚至还面临投保困难。
车险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为“缝合”这一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纷纷入局新能源车险市场;也为提前抢占这片业务蓝海,以中国太保为代表的大型保险机构也在强化对新能源车企的投资布局。
车企与险企都在布局,新能源车险市场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局?
车主喊贵,险企喊亏
新能源车险一直面临着一种尴尬局面:一边,新能源车主直呼买得起车、却买不起或者买不到车险;另一边,险企表示还在做着亏本买卖。
商业车险保费与两个系数关联甚大,一个是无赔款优待系数(NCD系数),与出险次数相关,出险越少保费越低,反之则越高;另一个是自主定价系数,它是保险公司对客户及车辆风险的综合判断。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车车型较多,每款车型保有量不多,维修成本较高,导致出险金额较高。而且,很多新能源车被用于网约车经营但却按照家用车投保,客观上会增大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概率。
公安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仅占汽车总量的6.07%。新能源汽车相关维修、定损等环节的成本,难以实现像传统燃油车那样的规模化效益,保险公司为维持收益也会提高保费。
综合来看,更高的出险率和维修费用使得新能源车险的NCD系数和自主定价系数较高,车险保费较高。
尴尬之处在于,即便车主这边支付了高保费,险企那边的新能源车险业务普遍还在亏损。
德勤管理咨询中国与中国银保传媒发布的《从新能源车险看财险经营模式变革》报告显示,新能源车出险频率、案均赔款都很高,导致其车险的赔付率显著超过传统燃油车。
除了赔付率高,新能源车险的赔付成本也高。不同于燃油车,新能源汽车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的维修工艺,出现意外事故时往往需要“以换代修”,成本较高,保险公司承担了更高赔付风险。
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在今年6月的股东大会上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保险行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主要是由于整车设计和售后服务环节存在脱节。例如,电动车上的一节动力电池出现损坏,目前需要更换整个电池包,不能拆件维修。
针对新能源车险的这些问题,今年4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推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旨在通过扩大自主定价系数范围、研究建立高风险车辆兜底保障机制、优化调整新能源商业车险基准费率等改革措施,降低新能源车险成本,提升保障水平。
征求意见稿提出新能源商业车险的自主定价系数范围从0.65 ~ 1.35调整至0.5 ~ 1.5,计算下来,新能源车险保费最高可降23%,最高可涨11%。自主定价系数范围拓宽,为险企提供了更大的话语权和定价权,也更考验其风险定价能力。
新能源车企入局车险市场
目前的一个趋势是,新能源车企纷纷入局新能源车险市场。
小鹏汽车早在2018年就全资设立广州小鹏汽车保险代理有限公司;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旗下公司于2022年6月收购银建保险经纪100%股权,更名为北京理想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蔚来创始人李斌旗下公司于2022年10月收购汇鼎保险经纪公司,更名为蔚来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比亚迪在新能源车险领域的步伐更快。
2023年5月份,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受让易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00%股份,并将后者更名为比亚迪财险;9月,比亚迪财险增加注册资本30亿元,由10亿元变更为40亿元;11月,监管部门同意比亚迪财险变更业务范围,新增“机动车保险,包括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和机动车商业保险”业务。
今年5月初,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披露行政许可,同意比亚迪财险在安徽、江西、山东(不含青岛)、河南、湖南、广东、陕西和深圳地区使用全国统一的交强险条款、基础保险费率和相应的费率浮动系数。6月中旬,比亚迪财险开启投保入口,除深圳外,上述已获得行政许可地区的10座以下非营运类私家车车主可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自主选购投保。
在纪雪洪看来,车企入局新能源车险市场,延伸车辆销售服务链条,着力解决售后维修成本问题,能对目前新能源车险保费高的现象有所调整,一方面返利给消费者,加强同用户的粘性,另一方面,车企也能逐步从新能源车险业务中获利。
尽管新能源车险业务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眼光放长,在新能源汽车产销双位数增长下,它是一片“蓝海”。中再产险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车险保费增速近年来始终维持在40%以上。
传统险企也在积极布局新能源车险业务,以抢占先机。
中国人保已与宁德时代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出国内首款针对汽车芯片产业链的专属保险产品“强芯保”。新能源车险已成为中国人保车险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2022年和2023年,其承保辆新能源车数量同比增幅分别为59.6%、57.7%。
太保产险已建立新能源汽车保险事业发展中心公司,全面布局融入汽车产业生态,与车企建立协同合作机制;6月,其母公司中国太保投资了智己汽车,持股比例为1.9512%。
中国平安则由旗下汽车之家为新能源主机厂提供媒体等服务,汽车之家能源空间站已布局全国20座城市,欲在更广泛用户群体中建立品牌认知。
车企与险企交织,变局正在发生。对车企而言,一个明显的变化在于传统车险的销售渠道发生改变。
传统车险销售模式又可以细分为授权模式和代理模式,依赖经销商和个人代理,主机厂在车险销售环节参与度较低。车企入局新能源车险市场,车险销售渠道转向直营模式。车险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附加金融产品,而是连接车企与车主的重要桥梁,车企将其生态体系从生产销售延展至汽车售后市场。
车险产品更具个性化特点
对险企而言,未来的新能源车险产品将更加个性化,并且背后的科技因素会越来越多。
《关于推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提出,提高新能源车险经营数智化水平,鼓励行业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加快数字化、线上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步伐,提高对新能源汽车的风险识别和精算定价能力。
目前,各大险企已经有所行动。
5月9日,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等多家保险公司与互联网保险代理平台“蚂蚁保”合作,共同研发上线了车险“联合定价”技术。该技术可以从“车”和“人”两个维度实现更精准的车险定价,在提升保险公司运营效率的同时,让有良好驾驶习惯的车主投保更便宜。
蚂蚁保车险新能源车业务负责人张怡文在媒体沟通会上表示,“联合定价”的项目是希望好的用户、风险低的用户可以享受到更低的价格,而风险高的用户、在线下可能报不出价或者报价特别高的用户,也能获得一个合理的报价。
业内专家认为,随着智能驾驶和车联网技术的发展,险企可以利用新能源汽车丰富的传感器数据,开发基于用户驾驶行为的个性化保险产品。
纪雪洪认为,目前的车险产品仍然预设以驾驶人或管理人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第一顺位责任人,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智能驾驶技术控制风险的能力会呈现指数级增长;进入自动驾驶时代后,车辆损失将更多源于其软件系统,主要责任在于主机厂或者软件系统提供商,这时,车险的属性也应有所变化,投保人由车主变为车企,车险产品的性质也应从责任险转变为产品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