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4年第六期

ESG投资:期待叫好又叫座

发布时间:2024-07-12 作者:
文  |  沈浪

  5月1日,上海、深圳、北京三大证券交易所分别出台的《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这是A股首个统一、标准、实用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披露标准,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企业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上将逐步成熟、规范。 

  其实,嗅觉敏锐的资本市场早已预料到政策层面的利好并提前进行了布局。在“双碳”目标下,近几年来ESG投资明显升温,相关主题基金、银行理财等标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加速扩容。 

  二十年磨一剑 

  2005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当年1月12日,天治低碳经济基金成立,这是国内最早提出将ESG因素纳入投资策略的公募基金,同时也是第一只ESG主动型管理基金。在随后的15年时间里,市场上一共出现了66只ESG主动型基金。 

  被动型ESG基金的出现比ESG主动型管理基金要晚一些,2009年,交通银行跟踪上证180公司治理指数、以完全按照标的指数成份股组成及其权重构建基金股票投资组合为原则开发的交银180治理系我国第一只被动型ESG基金产品,到2019年,该类型基金累计也不过9只。 

  实际上,相对于其他一些产品,被动型ESG基金称不上迟到者,第一只债券型ESG基金直到2018年才宣告发行设立,而理财公司的ESG产品更是姗姗来迟,2019年12月,中国银行全资子公司中银理财发售的中银理财-智富中国ESG指数灵活配置(开放式)是国内首只ESG概念产品。 

  尽管各类金融机构不断推陈出新,但从2005年至2019年,ESG产品不论规模还是影响力仍然非常有限。所有的质变均始于量变,这种情况从2020年起发生了变化。 

  最近四年半,各类ESG产品发行明显加速。中信建投证券发布的《2023年度ESG金融产品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ESG存续产品已经达到了673只,相当于此前15年之和的八倍。据不完全统计,ESG产品净值总规模超过5700亿元,平均产品规模为8.53亿元。ESG产品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宏观政策层面的推动。 

  2020年9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修订后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办法》规定,履行社会责任披露的上市公司将加分。2021年5月,生态环境部出台《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要求符合条件的重点排污单位、上市公司、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发债企业强制披露环境信息。同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对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提出要求 

  在所有政策措施中,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最重磅的还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22年4月颁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该文件就公募基金行业的广泛社会责任发展提出了多项具体要求,其中包括对ESG投资的总体引导,以及涵盖环境、社会、治理方面的具体指导。 

  此后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探索基于ESG的投资项目评价模式,意在加强对社会资本的引导,提前识别和规避可能影响投资项目长期运营和效益ESG因素,促进民间投资与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相协调。 

  在政策的引导下,机构投资者纷纷将ESG框架纳入自身的投资决策衡量范畴内,包括环节节能与碳排放评价、项目的就业机会创造、项目法人治理机制等。一场ESG投资热潮迅速席卷全国。 

  “长跑型选手”的隐忧 

  在所有ESG金融产品中,公募基金产品的收益表现最为亮眼。据报道,近年来,ESG主题基金收益率高于普通公募基金且波动率更低,中长期收益率稳定跑赢沪深300、中证800等宽基指数,其中,主动管理型基金收益率整体高于被动指数型基金。 

  即便如此,业内人士认为,与非ESG主题产品相比,ESG主题产品收益水平可能不会太高,但长期稳健性突出,尤其是在行情较差情况下,抗跌属性明显。 

  另外,基金管理人开发的ESG产品与其他金融机构开发的ESG理财产品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前者主要紧扣ESG中的“E”主题,环保、绿色、低碳、光伏、风电、新能源等相关基金的占比较高,其背后的资产配置中,权益类资产比例较大,ESG理财产品更侧重配置于绿色金融债、公司债和企业债、非标债权、碳中和债等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ESG产品拥有一些不同于国外的特点。 

  首先,尽管规模不断扩大,参与主体越来越多,投资者兴趣越来越浓,但ESG产品总体渗透率仍然较低。据统计,ESG基金规模占股票型、混合型及指数型基金总体规模的比例约为5%,这个数字远低于欧洲超过30%的渗透率,不仅如此,我国ESG金融产品结构分化也比较突出,公募基金规模较大,其他资管产品的规模相对较小,特别是私募产品发展更是滞后。 

  其次,ESG评级差异影响资产配置。我国目前没有建立起统一的ESG评级标准,结果就是,对于同一上市公司的ESG评价结果,不同评级机构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人做过测试,在早些年间,不同机构ESG评级结果相关性一般为20%~30%,如今相关性有所提高,也只有50%左右,让投资者困惑不已。这些导致投资组合的资产配置比例不固定,对资产组合构建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评级标准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ESG投资的首要因素。 

  再次,“漂绿”风险较高。国内对ESG产品的监管尚不完善,尤其是资产端信息披露不够完善且缺乏统一标准,各家基金公司通常根据公募基金产品的要求完成相关产品的信息披露工作。大部分基金只在披露ESG理念和ESG投资策略的信息层面做一些说明,对ESG投资的成分构成变化以及对环境保护、低碳和社会贡献方面的披露相对欠缺,导致基金“含绿量”不透明,存在“漂绿”风险。 

  证券时报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纯ESG主题基金全部重仓股中,约有两成公司的ESG评分位列行业后50%,即使在前十大重仓股中,也出现了ESG评分行业分位数处于93.68%的企业,这反映出ESG基金的部分重仓股ESG表现欠佳。个别金融机构仅仅将ESG作为营销手段,未能形成与之完全匹配的专业能力和支撑体系,致使收益与预期也有一定差距。 

  聚焦标准,分享红利 

  怎样才能让ESG主题金融产品叫好又叫座?业界主流的观点认为,于当务之急是推动市场参与方建立相对统一的本土化ESG评价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的建议是,减少主观指标比重,打造权威的、具有公信力的ESG信息数据库,提高企业ESG信息披露意识,降低ESG环境数据核查难题,实现ESG披露的横向与纵向比较评价,最大限度缩小不同机构之间的ESG评价差异,增加市场的透明度和一致性。这不但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准确地了解企业ESG表现,还可以有效杜绝ESG基金的“漂绿”问题。 

  投资者教育服务也亟需加强。最近几年,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大幅增加,环保、天气变暖等问题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投资者越来越有动力参与投资绿色或者ESG金融产品,为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然而,他们对ESG金融产品的熟悉程度远远弱于传统金融产品。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机构与媒体有必要加强ESG投资传播,帮助重要机构投资者和广大公众投资者深入了解ESG投资的价值以及对社会和环境的重要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缓解ESG基金在短期收益和长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奠定坚实的基础,市场生态才能得以建立,需求也会增加,ESG基金才能实现更健康地发展。 

  此外,鼓励基金公司加强ESG投研能力建设,积极进行投后管理也很重要。这些机构只有在ESG投研能力建设、ESG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苦练内功,从专业的角度在投资中纳入ESG因素,做好资产端、产品端、服务端的融合与共振,让ESG金融产品充分发挥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效能,才能真正打造出既符合ESG标准,又能给投资者带来投资价值的ESG基金产品。 

  当各方在关注上市公司的ESG披露工作时,一些业内人士指出,非上市企业容易遭到忽视,这部分企业不受交易所ESG信息披露规定的约束,提供ESG信息的能力和意愿均不太足,数据收集较为困难,监管部门也应该找到对应的底层信息标准化办法。 

  当然了,不论ESG产品还是非ESG产品,它们均是金融产品,合理的投资回报率是所有投资者最关心的诉求。相关机构应该将推进ESG产品的差异化设计摆在首位,如果能够从投资端入手,有效提升投研能力和大类资产配置能力,丰富投资策略,优化投资组合,在严控产品风险基础上与投资者分享ESG发展红利,根本担心不用有叫好不叫座的顾虑。 

  从这一点上看,我国ESG产品到底能走多远,最终更多取决于各大机构的付出,以及产品本身的盈利能力。按照彭博行业研究发布的《2024年全球ESG展望》,ESG市场到2030年有望突破40万亿美元大关,即使考虑到增速放缓70%及市场情绪两极分化,ESG资产仍将成为全球140万亿美元的预期管理资产规模(AUM)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