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扩容在即,转型金融如何走实?
文 | 赵诺
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于5月1日正式施行,全国碳市场将迎来“2.0版升级”。金融创新也在推进,4月29日,上海农商银行联合中国太保,成功发放全国首笔化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标志着银行与保险机构在国内转型金融领域实现首次跨界合作。
5月29日,国务院发布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10项重点任务,其中包括钢铁行业、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和建材等行业的节能降碳行动。这表明,钢铁、石化化工等高碳行业未来有望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
节能降碳行动和碳市场扩容对石化化工等相关行业将会产生哪些影响?在高碳行业向低碳的转型升级过程中,转型金融将如何发挥作用?
碳市场扩容聚焦“两高”行业
《行动方案》明确了今明两年节能降碳的具体目标和行动路径。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2.5%左右、3.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3.5%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9%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左右。
在金融支持方面,《行动方案》提到,要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积极支持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推动扩大有效投资。落实好有利于节能降碳的财税政策。发挥绿色金融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节能降碳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中信证券的研报认为,“两高”行业的改造升级及淘汰退出是降低单位GDP能耗的有效抓手,将加速“两高”行业落后产能出清,行业格局也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具有规模及成本优势的相关行业龙头将迎来利好。
5月29日,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介绍,截至今年4月底,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额262.03亿元,累计成交量4.57亿吨;在28个省份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累计成交额超过300亿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将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2月底,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要将高排放行业石化、化工、钢铁、建材、有色、造纸、航空等重点行业尽早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研究显示,上述8个行业占到了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75%左右。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碳市场建设成效与展望(2024)》提到,预期全国碳市场将于“十四五”期间纳入水泥、电解铝和民航三个行业,“十五五”期间将梯次纳入钢铁、玻璃、造纸、石化和化工等行业。
有专家表示,未来随着石化、化工、建材等更多行业纳入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交易份额将进一步做大,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低碳减排也成为趋势。纳入全国碳市场,意味着企业的碳排放量受到管控,每年会获得一定量的免费碳排放配额。控排企业实际碳排放量若超出其获得的配额量,就需在碳市场购入差额以完成履约;实际碳排放量少于配额的部分可出售,企业在完成履约的同时获得收益。
2024年以来,全国碳市场价格呈上涨态势。4月29日,碳价达到103.47元/吨,创下开市以来最高点。根据《中国碳市场建设成效与展望(2024)》预测,到2030年底,全国碳市场配额成交均价预计突破200元/吨,CCER成交均价预计上升至150元/吨。
碳减排支持工具将有大作为
4月初,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优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以信息披露为基础的约束机制、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发展做出明确规划。
《意见》提到,研究丰富与碳排放权挂钩的金融产品及交易方式,逐步扩大适合中国碳市场发展的交易主体范围。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利用绿色金融标准或转型金融标准,加大对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或再融资,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规范开展绿色债券、绿色股权投融资业务。鼓励境外机构发行绿色熊猫债,投资境内绿色债券。支持证券基金及相关投资行业开发绿色投资产品等。
此外,鼓励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社会资本成立碳达峰碳中和转型基金,支持发行转型债券,满足规模以上能源生产消费企业改造升级等低碳转型需求。推进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5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等四部门举行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座谈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披露,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央行已经累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1万亿元,央行对应提供了超6700亿元低成本资金支持,覆盖6000多家市场主体,带动年度碳减排量近2亿吨。
碳减排支持工具是指央行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
根据央行发布的《2024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5.1%,一季度增加3.7万亿元,季度增量创历史新高。
在潘功胜看来,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发展,碳金融大有可为。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将推动分阶段逐步扩大中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金融部门可研究丰富与碳排放权挂钩的金融产品及交易方式,增加碳市场流动性。
2023年,近180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报告,3000余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为减少碳排放所采取的措施和效果。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表示,证监会将研究制定绿色股票的标准,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转型金融亟待突破
央行原行长易纲曾表示,预计我国碳减排2030年前需每年投入2.2万亿元,2030~2060年,需每年投入3.9万亿元,这些投入单靠政府资金远远不够,需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
根据德意志银行预测,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或将在2060年增至100万亿元。在“双碳”目标驱动下,中国碳金融市场规模也在日益扩大。资料显示,绿色信贷是当前中国碳金融市场中规模最大的绿色金融产品,绿色债券紧随其后。
4月24日,在一场线上研讨会上,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表示,与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委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相比,新版《意见》主要变化在于:一是强调了与“双碳”目标相关的绿色金融标准和融资工具,尤其是转型金融方面;二是强调了鼓励社会资本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激励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向有显著减碳效应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的融资。他建议金融机构未来可以关注两方面:一是与气候减碳相关的领域,如转型金融、气候相关的保险、碳金融等方面的机遇;二是可持续金融标准一致化趋势推动下的跨境资本流动业务增加带来的机遇。
中国工商银行授信审批部专家殷红建议,将转型金融相关标准融入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为未来监管部门制定转型金融目录奠定基础。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张海峰表示,《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这将为银行绿色信贷业务拓宽新的领域,并带来较大业务增量,同时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将为金融机构碳金融产品发展提供支撑和动力。
2019年,转型金融开始在国际上被提及,中国在2021年前后开始推进,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比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正是应用于碳密集和高环境影响的行业、企业、项目和相关经济活动。
有专家指出,高碳行业碳排放下降需要循序渐进,短期内不可能达到近零碳或零碳。为满足高碳行业转型时期巨大的融资需求,需要在绿色金融支持范围与边界上进行突破。区别于绿色金融,转型金融重点服务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行业和项目,为高排放或难以减排领域的企业低碳转型提供资金支持。
有业内人士指出,高碳企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对资金需求时间较长,甚至达到10年以上,部分债券在期限上并不能契合企业需求,需要探索除了债券、信贷之外的转型金融融资渠道。
4月29日,上海农商银行联合中国太保向上海澎博钛白粉有限公司发放了全国首笔化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4100万元。后者是一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也是上海市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单位,产品主要用于建材、环保等领域。
该笔贷款的发放方式是:采用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方式,将贷款利率与澎博钛白硫酸法锐钛型钛白粉生产转型发展绩效目标(spt)挂钩,若澎博钛白在评估期内完成spt指标,则后续贷款利率在现行利率基础上下调 10bp(0.1%),有效降低企业转型的财务成本。
去年12月,上海市印发《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将水上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航空运输业等6大行业纳入首批上海转型金融目录支持行业。去年10月底,天津市金融学会发布《天津市化工行业重点领域转型金融实施指南》,这是天津市出台的首个转型金融标准,也是全国首个定向于化工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
当前,国家层面的转型金融标准一直有待推出。4月上旬,央行有关负责人公开表示,正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有专家建议,转型金融可以推出更多包括转型基金、转型保险在内的金融工具来帮助高碳行业转型。对于高杠杆企业、中小企业等,贷款和发债未必最合适,企业更需要股权融资。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报告认为,在转型金融领域,目前缺乏完善的协同机制与激励政策,建议金融管理部门设立支持转型金融定向专项再贷款政策,向符合要求的商业银行提供低成本长期资金,将资金规模与商业银行支持低碳转型的信贷占比挂钩,并将资金利率与支持低碳转型的信贷规模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