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4年第六期

坚持共享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2024-07-12 作者:
文  |  刘元春

  共同富裕既是我国发展的目标之一,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要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就要将共同富裕的举措与社会建设、推动社会进步的各项措施结合好,将共同富裕与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优化社会结构和促进社会公正结合起来,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此,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第一,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扩张。推动共同富裕,除了扶贫这一重要手段,培育中等收入群体也尤为重要。在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一般指年收入为10万元至50万元的群体。2021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总量已超4亿人。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之一,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在0.46左右,我国收入分配的结构仍为哑铃型。要实现橄榄型结构的社会,就要保持中等收入群体持续壮大的态势,使中等收入人群的占比达到60%。 

  第二,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好的社会保障网会产生较好的经济缓冲作用,使周期平衡性变得更好,从而更有力地促进共同富裕。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仍然存在支出结构不均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占财政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相对偏低,且失业救助、失业保障方面的制度构建滞后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必须树立整体观,实质性地增强制度之间、部门之间的协同性。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经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阶段,这就要求遵循跨期平衡保障、收付一致的原则,达到共同富裕的效果,更好地发挥社保对稳定经济的减震器作用。 

  第三,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让人们通过接受教育获得收入增长的机会。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教育机会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大幅增长,但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同地区、学校之间,以及城乡之间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水平差距较大。义务教育阶段是关键环节,相关政策应促进发达地区优势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加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教育结对帮扶,借助支教、互联网远程教育和其他教育资源的流转缩小教育质量的差距。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妥善处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减轻困难家庭教育负担,提高低收入群体子女受教育水平。要探索适度延长义务教育、利用公立教育资源进一步缩小教育差距的改革措施,并完善课程体系、培养方式、教师薪酬等配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