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人民银行,发行自己的货币
文 | 周彩霞
抗战胜利前后,各老根据地都有自己的银行,如晋冀鲁豫有冀南银行、山东有北海银行、晋绥有西北农民银行、陕甘宁有陕甘宁边区银行、中原有中州农民银行,这些银行都发行各自的货币。
随后,新的解放区相继建立银行并发行货币,旨在取代法币、扶持经济生产、确保军需。东北解放区1945~1946年间先后发行东北银行币、旅大关东银行币、吉林省银行币、嫩江银行币、牡丹江实业银行币等;刘邓大军在1947年开辟中原解放区后于次年成立中州农民银行并发行中州币,中州币被作为中原解放区单一本位币;华南解放区1949年发行了裕民行币、新陆行币和南方人民银行币。
当时中央采取了“统一领导,分散发行”货币管理政策,各解放区银行发行的货币仅限于本区流通,不同解放区货币间的兑换比价也没有固定标准。当时还有一个“两个烧饼催生人民币”的小趣闻。
1947年年初,中央派遣董必武前往指导华北财经工作会议。他带着家人从陕北走到山西省五台县东山区大槐庄的时候,携带的干粮吃完了。当通讯员拿着陕甘宁边区银行货币去路边小店买烧饼时,却被店家告知只收晋察冀边区银行货币,因为陕甘宁边区银行货币不能在晋察冀边区流通,董必武的妻子只好用一块布料换了两个烧饼给孩子充饥。这件事对董必武触动很大,使他更深切地感受到统一各解放区货币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947年3月底, 为贯彻党中央“动员一切力量,全力准备反攻”的指示,华北财经工作会议在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的河南省武安县冶陶镇(1949年划归河北省邯郸市)召开,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晋绥、陕甘宁五大战略区的财经部门负责人参会,会议历时近3个月。与会代表总结了抗日战争和一年解放战争以来工作的基本经验,讨论了各区物资交流、税收、货币、资源互相帮助等问题,并就各解放区财经工作如何统一、财政如何保证军费开支、货币如何统一等进行了研究,形成了《华北财经会议决定》,提出:在中央直接领导下,成立统一的财经机关,调整各地贸易关系,统一各区经济政策和对敌经济斗争,调剂贫富,平衡各地人民负担,统一规定各地供给标准,统一计划掌握各地货币发行,稳定各种货币兑换比率,并在这些基础上,逐渐达到各解放区财经工作的进一步统一。
1947年7月中旬,华北财经办事处成立,负责落实华北财经工作会议决定,统一华北各解放区财经政策,调剂各区财经关系和收支。办事处主任董必武于当年的8月1日向中央上报了《华北财经办事处组织规程》,明确提出“筹建中央财政及银行”的设想,得到中央的快速批准。
华北财经工作会议上本来形成了一项协议,即在1947年年底之前发行解放区统一货币,但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书记的刘少奇提出了不同意见:不要急于统一,因为我们六个大的解放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等各个方面差距都比较大,财政不统一,负担也是不统一的。财经统一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明确各项工作的先后顺序。刘少奇认为应先统一供给标准,再统一财政,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统一货币,否则必然导致混乱。
货币统一的第一步是将各解放区内部各分区发行的货币统一流通。例如山东解放区的北海银行发行有鲁中、胶东、滨海、渤海等分区北海币,冀南银行发行有太行、太岳、平原等分区冀南币,通过有针对性地调整各分区货币发行数量,使得各分区的物价和货币价值渐趋一致,实现全区统一流通。
不同解放区之间的货币经历了从固定比价流通至随银行合并而进行调整的过程。
华北财经工作会议确定了解放区货币“互不流通,相互支持”和“一致对敌”的原则。冀南银行、晋察冀边区银行和晋西北农民银行经协商,在根据地的交界地带设立货币混合市场和货币兑换所,建立各解放区货币间的流通汇兑关系。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晋察冀边区和晋冀鲁豫边区连成一片,随后于1948年5月合并为华北解放区,设立了华北银行。1948年1月,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合并为西北解放区,其银行也合并为西北农民银行。
1948年3月,华北金融贸易会议召开,讨论并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起草的《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纲要草案》。基于对当时政治、军事、经济形势的分析,会议认为尚未具备发行统一货币的条件,决定“先统一本区之货币,然后由北而南,先是东北和华北,其次是西北和中原,然后是华西和华南”,最终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本位币实现全国一体化。
1948年5月至7月,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先后相互签订货币工作协议,设立联合办事处,负责货币比价、货币兑换和汇兑工作。华北、华东、西北解放区连成一片后,三大解放区政府协商决定固定货币发行和固定货币比价、混合流通以及统一财政发行政策。在10月至11月,冀南币与西农币按1: 2的固定比价流通,冀南币和北海币等价流通,北海币与华中币也是等价流通。实际上当时华北地区和山东地区的物价并不完全一致,但通过各地政府金融贸易部门的联手干预,成功使货币比价趋近1: 1,顺利实现等价流通。各地货币等比价混合流通实现后,进一步采取保留一种货币,停发其他货币的措施,东北地区保留东北银行券,华北区保留了冀南银行券,华东地区以北海币为主要通货,中原区统一流通中州农民银行券,其他券别均停止发行。
可以看出,各解放区之间货币、银行的统一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相邻解放区交界地带“货币混合流通 ”阶段;二是南北相邻解放区的银行统一及货币固定比价、完全相互流通阶段;三是华北、华东、西北三大解放区货币相互流通阶段,六大解放区的货币实现南北、东西方向的相互大流通阶段。
1948年11月22日,华北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统一货币的训令》,随后于12月1日,由原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而成的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市宣告成立,南汉宸出任首任总经理,人民币也同时正式发行。
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的时间原本计划是在1949年1月1日,之所以提前到1948年12月1日,是因为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比预想的要快。东北野战军于1948年11月18日奉命隐秘入关,平津解放在即。随着各路解放大军进入北平和天津,多种货币涌入这两城,势必出现货币金融混乱,因此必须加速发行统一钞票。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由晋察冀边区印刷局的设计师王益久和沈乃镛设计,票面上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名由董必武题写,图样选用了反映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经济建设和新社会人民生活的图案,如“水牛图”“打场图”“帆船图”“马饮水图”“蒙古包”等。1948年8月2日,5个品种,7种版别的人民币设计样稿获得审批,并发往各印制局制版印刷。第一批印出来的人民币票样被送到西柏坡时,毛泽东接过看了又看说:“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装,有了自己的政权,有了自己的土地,现在又有了自己的银行货币,这才真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
人民币发行之后,原解放区货币被要求按规定比价收回,新旧币之比价为,新币对冀币、北海币均为1: 100,新币对边币为1: 1000,新币对西农币为1: 2000。
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是适应战时需要,带有过渡性质。每解放一个城市一个地区,都需要第一时间用人民币收兑市面上流通的各种货币,因此市面上对人民币的需求量非常大。为了满足解放战争快速推进的需要,用最快的速度实现钞票的印制发行,当时只得采取应急措施。中央只规定人民币的印刷尺寸和面额,解放区的老印刷厂派出技术骨干,携带样版随军行动,解放一个地方就接管当地的印刷厂,制版、印刷均分地区就近进行。新旧设备一齐用,纸张、油墨等主要原料也是有什么用什么,同一票券颜色、图案各异,由此导致第一套人民币质量参差不齐。第一套人民币自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至1953年9月5日停止发行,共印制了12种面额、62种版别。1955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二套人民币,第一套人民币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一套人民币发行流通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几年,但这套过渡性质的人民币统一了全国货币市场,结束了中国近百年混乱的货币流通历史,为支持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恢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象征着新中国金融事业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以此为开端,我国逐步探索建立起独立自主的货币体系,为新中国的工农业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