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4年第八期

金融如何助力动力电池“焕新”

发布时间:2024-09-09 作者:

    |  沈 浪 

  8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公开征求意见。该文件要求相关企业积极开展针对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再生利用技术、设备、工艺的研发和应用,确保通过冶炼或材料修复等方式有效提取回收主要有价金属,其中锂回收率应不低于90%。 

  截至2023年底,我国退役动力电池总量超过58万吨,预计到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金融机构如何支持这一即将迎来爆发期的新兴产业? 

  “城市矿山”商机逾千亿元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不仅占据最多的成本,而且直接关系到整个产业链的绿色程度。 

  废旧动力电池对环境和人体的潜在危害很大,各部分材料都可能与环境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进而产生污染物;这些未经有效处理物质若进入土壤、水体和大气会造成严重污染。铅、汞、钴、镍、铜、锰等金属还具有富集效应,存在通过食物链传播并在人体蓄积的潜在威胁。 

  世界多国将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工作视为重中之重。以欧盟为例,今年生效的电池法案规定,从2031年开始,所有新上市的锂电池必须含有一定比例的可回收材料,最低门槛为镍6%、钴16%、铅85%、锂6%;到2036年,比例将增至镍15%、钴26%、铅85%、锂12%。 

  我国重视废旧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除了《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公开征求意见稿,近期政策还有《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鼓励电池生产企业优先使用再生原材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政府投资工程、重点工程、市政公用工程中使用获证梯次利用产品。国务院发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表示支持“动力电池更新换代”的两个月内,广东、江西、福建、江苏等省份相继部署落实,希望借汽车换新浪潮完善当地的动力电池循环体系。 

  当然,最大的动力还是来自市场自身的需求。废旧动力电池正在成为一座“城市矿山”。据报道,每回收100克三元动力电池可回收12克镍、5克钴、1.2克锂和7克锰。 

  按照规定,乘用车生产企业通常对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提供8年或12万公里质保。我国新能源汽车在2015年出现第一次爆发式增长,当年销量达到33万辆,2024年首批使用超8年的动力电池将迎来退役大潮。公安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2041万辆。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需要回收处理的动力电池越来越多。民生证券预测称,到2030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将达到350万吨,回收利用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400亿元。 

  金融机构如何布局 

  根据盖世汽车发布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产业报告(2024版)》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存续中的国内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逾18万家,仅2023年就新注册49766家。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格林美、华友钴业等企业已经进入市场。但从产业发展周期来看,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仍然处于早期阶段。 

  据业内人士介绍,规范的动力电池回收投入巨大,为了避免内部零部件损坏,报废汽车需分开放置,地面要做硬化处理以防有毒物质渗入土壤,废旧电池中的含氟化物电解液需额外安装去氟反应器,每块废旧锂电池在储存和处理过程中都要放独立柜。一个10万吨规模的电池拆解工厂总投入不低于20亿元,环保改造部分的建设费用要占到一定比例。 

  18万家从业企业中,65%的注册资本少于500万,绝大多数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完全依靠自有资金无法建设合格的场地,亟待金融机构出手相助。广州银行率先探索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绿色金融之路。 

  2018年,威立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决定在广东江门成立相关子公司,计划投资1.13亿元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基地。预计年处理能力为1.8万吨废旧锂动力电池包、0.8万吨废旧锂电池单体、0.3万吨锂电池正极片、0.2万吨废旧镍氢电池包和0.2万吨废旧镍氢电池 

  单体。 

  该企业在融资时遇到了障碍。按照传统的信贷标准,该项目经营主体为新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缺乏历史经营数据,抵押物价值较低,还款来源不明确且不充分。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参与者各不相同,小企业、小作坊的市场占比较大,此类项目通常难以获得贷款。 

  但广州银行并没有一拒了之。他们经过调查研究后认为,尽管企业的发展前景尚不明朗,但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的项目前景、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都很好,且项目主体大股东具备坚实的技术,长期专注于设计并实施污水、废弃物及能源管理领域的解决方案,支持可持续发展。最终,该银行推出了“固废贷”产品帮助企业完成融资。 

  针对传统抵押物价值低的问题,广州银行推出了“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在建工程抵押+机械设备抵押+应收账款质押”三重联保模式:初期采用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在建工程或不动产抵押;在机械设备购置发票齐备的前提下,放宽至1个月内将设备抵押;当项目实施主体与主要下游签订框架采购协议且交易对手满足“固废贷”中对付款方准入条件后,又在土地使用权及后续地上在建工程市值基础上追加应收账款质押,确保申请人信用风险全覆盖。这样一来,既支持了当地固废处理产业的发展,又有效解决了银行的业务营销难与落地效率低等 

  问题。 

  广州银行“固废贷”因成功支持退役动力电池变废项目,入选了2023年度广东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广案例。 

  行业洗牌即将到来 

  从长远来看,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前景可期。据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就有20多家动力电池回收公司拿到融资,超过一半的企业拿了过亿元投资款,而且动辄十亿元、百亿元的融资或贷款。在2018年,符合国家行业规范条件的回收企业只有5家,目前已经扩展到了156家。 

  但是,金融机构要想简单复制广州银行的成功并不容易,至少需要防范以下三大风险。 

  其一,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小、散、乱”问题突出,大量无资质黑作坊无序扩张,跟踪溯源很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23年发布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到当年底,我国新能源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存在市场准入门槛低、闭环回收利用链条不清晰、标准体系不完善、技术水平偏低、政策体系不健全、商业模式创新不足等问题。这些怪象导致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很低,短期内难以形成优势 

  地位。 

  其二,根据现行的国家标准,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属于第9类危险品,从运输到处理都应在专业指导下规范进行。然而现实却是停留在简单、暴力拆解层次的广大小作坊居多,这些企业不仅在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处理过程中频繁发生二次污染事件,而且以高价回收为噱头扰乱了行业正常竞争。有关部门需要一定的时间规范行业发展。 

  其三,锂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进步。2021年初,碳酸锂均价只有5万元/吨,到了年底涨至26.6万元,进入2022年后一度突破60万元/吨,两年累计上涨超11倍。在如此火爆的行情下,即使粗加工破碎锂电池,一吨废料也能轻松做到10万元左右的利润。2023年以来,碳酸锂价格急转直下,进入今年8月后更是跌到7万元/吨区间,大量从业企业陷入困境。这种过山车式的行情,容易让金融机构望而却步。 

  要想分享动力电池回收的蛋糕并规避潜在的投资风险,金融机构应该坚持如下原则。 

  优先投资白名单企业。为了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出了一批合规的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白名单企业,截至目前已发布5个批次共计156家,包括梯次利用资质93家、拆解回收资质51家、同时拥有两项资质的有12家。今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度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及机电产品再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申报工作的通知》提到“暂停受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企业申报规范条件”,这意味着未来资质的含金量将不断提高,投资白名单企业相当于拥有一定的资源独占权,即使业务出现危机,也可以通过出售资质收回一部分投入。 

  优先投资头部企业。头部企业最有可能建立起合规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实现产业链闭环溯源管理,从源头保证每一块退役动力电池得到规范回收,避免处理不当对环境生态和公共安全造成负面影响,提升资源利用率水平,减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优先投资核心技术企业。动力电池回收主要分为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两种方式,梯次利用即拆解、重组性能较好的退役动力电池,降级应用于低速车、工程车、储能柜、太阳能路灯等电量需求不高的场景。相比之下,再生利用技术含量更高,只有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才能够涉足。据报道,宁德时代对镍、钴和锰的回收率达到了99.6%,对锂的回收利用率也达91%。押注这些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可以获取更深的“护城河”。 

  中信证券在最新研报中指出,当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在供给端、价格端与技术端均有积极变化,白名单资质申请的暂停以及后续监管趋严,有望持续优化市场格局,期货现货价差收窄、“废料换原料”等创新合作模式有望稳定回收利润,头部锂电回收企业回收工艺不断进步,锂回收率逐步提升,更大的成长机遇近在眼前。因此,把握当前机遇至关重要,等待时机明朗再进行投资可能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