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政策有望出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合力
文 | 刘学智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强调要增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会议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指引各地各部门各方面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合力。预计下阶段将有力度更大的增量政策出台,以应对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国内有效需求扩张。随着各项积极政策落地显效,中国经济将克服困难,实现更加稳健、可持续的发展。
向改革要动力,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前不久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措施。
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及时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在新阶段、新形势下,积极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主动把握新发展机遇,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都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在今后一段时间,各项改革措施落地将加快推进,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不断增强新动能新优势。将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一方面,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将重点投资和方向明确为“三个集中”:集中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集中于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将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预计将进一步清理不平等对待企业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纠正一些地方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的不良行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破产退出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推动水价、电价、气价、成品油价格等定价机制改革,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推出增量政策,
宏观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财政政策方面,将继续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专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将加快发行。2024年上半年新增地方债累计发行1.8万亿元,发行进度仅为39.5%;其中新增专项债累计发行1.5万亿元,发行进度仅为38.3%,为近3年同期最慢进度,降幅超过30%。为了完成全年目标,下半年专项债发行进度将显著加快。2024年计划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22次,包括20年期、30年期、50年期。上半年已发行6次,下半年正迎来发行高峰。政府债券发行的提速,意味着财政政策持续加力,同时适度提升中央政府杠杆率,有助于拓展国债市场的深度与广度。
从财政资金使用情况来看,将着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优先使用经常性财力安排“三保”支出,发挥好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关键作用,促进基层信心的恢复与稳定。财政支出向重大战略与薄弱环节倾斜,尤其是超长期国债资金将重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包括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粮食和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等领域。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财税优惠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制造业重点领域,培育产业新赛道。
货币政策方面,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7月22日,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双双下降10个基点(BP,0.01%),这是LPR年内第二次下降,将进一步降低企业、居民融资成本,有望提振消费和投资。7天期逆回购操作不再采用价格招标,其利率直接由中国人民银行确定,成为主要政策利率,表明利率传导机制改革迈出重要的一步。接下来,预计稳健货币政策的总体基调将保持不变,将配合专项债和超长期国债的发行,加强结构性政策工具的运用。随着美联储开启新一轮降息周期,外部约束有望逐步放松,也有助于我国货币政策打开更大的调控空间。
深挖内需潜力,
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
2024年上半年,国内需求持续恢复,为经济保持平稳向好提供了强力支撑。消费延续稳步恢复态势,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5%,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个百分点,突显了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动力作用。上半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7.5%,餐饮、交通、文旅等相关消费增势较好,对消费需求的带动作用显著。上半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6%,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个百分点,表明投资在经济增长中依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与消费相比,尽管投资的贡献率略低,但其对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培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要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这体现了坚定不移扩内需的信心与决心。增强消费驱动力,有助于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可以带动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的发展,也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加居民收入将成为改善消费的重要政策方向,预计将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性收入,包括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优化税收制度等。此外,还将增加转移性收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特别是提高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待遇。
今年以来,随着促进服务消费相关政策逐步落地,市场供给不断优化,居民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带动服务消费市场较快增长。下一步,将更加重视积极政策对服务消费的支持,把服务消费作为消费扩容升级的重要抓手。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将重点支持文旅、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消费。由于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速明显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消费结构有望持续升级,逐渐从以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随着文化旅游经济持续升温,市场销售不断扩容提质,旅游、住宿、交通运输等消费增长潜力依然较大。
综合施行多项政策措施,需要有效运用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发挥好撬动投资、消费潜力的基础作用。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包含一部分大规模设备更新专项资金,将以更大力度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财政支持设备更新的范围将扩大,在工业、环境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物流、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更新以及回收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将扩大到能源电力、老旧电梯等领域设备更新以及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和安全改造。同时,还将提高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比例,提高新能源公交车、农业机械更新补贴标准,并且支持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
培育未来产业,
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释放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强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信号。在全球化和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创新发展成为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代表着技术发展的前沿方向,加大对这些产业的投入和支持,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努力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这些产业的壮大也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进一步发掘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增长空间。
未来将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将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产业加快发展。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领域,将着力于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后续可能有多项重要举措加快推进。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领域,下一步将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
(作者系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宏观经济与政策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所供职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