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金融标准引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需要充分发挥金融“活水”的资源配置作用。绿色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一,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完善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对于界定绿色金融的边界、促进绿色金融规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现状
绿色金融标准是国家标准化体系、国家基础性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完善绿色发展标准化保障。今年3月,18个部门联合印发《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2024—2025年)》,再次强调要完善绿色发展标准化保障。
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为规范绿色金融业务、确保绿色金融商业可持续提供重要保障。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按照“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原则,稳步推进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初步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其中,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是“五大支柱”之一。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原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规划中提到标准化对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支撑,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六部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优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在以上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标准体系从无到有并日益完善,形成涵盖绿色金融通用基础、产品服务、信用评级、信息披露、统计与共享、风险管理与保障标准在内的科学完整的标准体系。
通用基础标准一般用于规范绿色金融的定义、范围、原则、指导方针、分类、评级、监管要求等,为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提供统一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指南。目前除了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绿色金融术语》之外,尚未制定其他基础性标准。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全面详细界定了绿色产业和项目,有利于引导政策和资金支持绿色发展最重要、最关键、最紧迫的产业,从而为绿色金融精准支持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基础。
在产品服务标准方面,绿色债券标准建设进展较快。2021年4月出台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首次统一国内绿色债券支持项目范围,有效降低市场主体绿色项目识别成本,提升我国绿色债券的绿色程度和市场认可度。2022年7月发布的《中国绿色债券原则》,明确了绿色债券的四项核心要素,提出对绿色债券发行人和相关机构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推动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高质量发展。为支持碳市场建设,有关部门于2021年7月发布《环境权益融资工具》标准,探索发挥碳市场金融属性,提升碳市场定价效率;2022年4月发布了《碳金融产品》,明确了碳金融产品分类,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要求,有序引导金融资源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在信用评级评估标准方面,有关部门于2023年7月出台的《绿色债券信用评级指引》,把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等因素对企业偿债能力、偿债意愿的影响融入信用评级过程,对绿色债券信用评级尽职调查、信息披露、利益冲突等作出明确的界定,为信用评级机构开展绿色债券信用评级业务提供有力支撑。
在信息披露标准方面,有关部门发布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金融机构碳核算技术指南(试行)》,引导金融机构做好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提升金融机构环境和气候风险防范能力。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以规范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行为。中国人民银行、沪深交易所以及交易商协会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监督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绿色债券存续期信息披露指南》等系列文件,要求按期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在统计与共享标准方面,包括数据收集与报告、共享与交流、分析与评估等内容,旨在提升绿色金融业务透明度、可持续性和可比性。绿色贷款统计标准涵盖了原银保监会的《绿色融资统计制度(2020年修订)》和中国人民银行的《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2019年修订)》,以提升绿色贷款和融资统计的准确性和透明度。此外,《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是绿色保险统计规范,督促各保险机构分步骤统计各保险公司绿色保险负债端业务。
在风险管理与保障标准方面,目前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亟待完善。
与此同时,地方和团体也在逐渐建立与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六省(区)九地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中,不断推出地方绿色金融标准,上海、湖州、衢州、广东花都区、赣江新区、贵安新区等地在这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绿色企业的认证标准、绿色项目库的项目标准、绿色银行评价标准等相关工作在各试验区积极开展,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日益完善。
英大集团绿色金融标准工作实践
作为央企金融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排头兵,英大集团积极开展绿色金融标准化工作,从国标、行标、团标、企标等各层面助力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完善,以规范化高质效绿色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一是建立绿色金融标准工作机制。英大集团加入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在金融管理部门指导下开展绿色金融相关标准化工作,为后续参与金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打下基础。全面做好标准制定工作的顶层设计,将标准制定工作提升到全局高度,推进标准制定工作纳入发展规划和年度任务;发挥英大集团牵头统筹作用,组织各金融单位成立标准编制小组,带动更多主体积极参与标准编制工作。
二是搭建绿色金融标准重点储备体系。全面梳理绿色金融领域已发布的97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及规范性文件,调研各金融单位业务实践及需求,形成绿色金融、碳金融相关标准体系梳理表及英大集团绿色金融标准储备清单,为后续标准制定做好规划。
三是参与绿色金融标准研制。参编《金融机构碳核算和报告技术指南》《金融业务碳核算技术指南》等2项金融国家标准;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共同牵头立项《银行企业客户碳账户服务指南》行业标准,参与制定《绿色电力消费核算方法》行业标准,参与修订《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和《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2项行业标准;牵头研制《转型金融支持能源电力企业认证指南》《青海省可持续挂钩贷款服务指南》等6项团体标准;发布《绿色金融支持产业分类指南》《碳金融支持企业认证标准》2项国网企业标准。
四是形成绿色金融标准“朋友圈”。英大集团积极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汇报沟通,受邀参加中国人民银行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调研座谈会;进一步增进行业互动,开展专题同业机构标准化调研交流,与高校合作共同进行课题研究,参与各类学术论坛研讨,推进信息共享、充分交流观点、凝聚行业共识,建立起多领域、多渠道的“朋友圈”,营造互利共赢的金融标准化发展新局面。
推出两项绿色金融企业标准
英大集团牵头编制的《绿色金融支持产业分类指南》《碳金融支持企业认证标准》两项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于近日由国家电网公司印发。这两项在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级绿色金融标准,是绿色金融领域基础性标准的实践规范,为打造绿色金融“英大样板”、树立行业标杆奠定了坚实根基。
《绿色金融支持企业分类指南》规定了绿色金融支持产业分类原则、分类依据及来源、编码方法和分类目录。按照精准性、精细性、实用性原则,以《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为主要依据,参考《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等文件中对绿色产业的分类要求,结合国家电网公司业务实际开展情况制定。目录将绿色金融支持产业分为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6个产业类型,并细分了27个产业领域分类和85个产业项目,为绿色金融精准支持实体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夯实产业分类基础。
《绿色金融支持企业分类指南》旨在推动国家电网公司内部形成统一的绿色金融支持产业分类,以统一各金融单位对绿色金融支持产业的理解。该指南可作为绿色金融项目投融资过程中的认定依据,提升业务开展的可操作性和严谨性。它还引导各金融单位将政策和资源支持到关键产业项目,也为政府部门在下一步修订绿色金融相关目录和制定鼓励性政策时,特别是在考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绿色金融需求时,提供有益参考。
《碳金融支持企业认证标准》明确了碳金融支持直接或间接参与发输变配用等电力环节的企业认证所遵循的基本要求、评价方法、认证程序、认证结果应用以及保障机制,引导金融活水有效支持绿色产业链企业发展。其中,评价指标参考大型评级机构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模型以及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评价模型等,分碳表现、碳披露、碳贡献、碳履约为4项一级指标,碳排放表现、碳强度表现等15项二级指标,根据指标内容,按照定量、定性两种方式给出各指标的计算方式。得到各项评价指标数值后,将指标数值映射到统一分值区间内,获得各项指标评分、综合得分及评估报告,在授信审核、担保保证、贷后跟踪、银行碳核算等多场景下,成为企业绿色发展水平的证明,用以对接多样化金融支持。
《碳金融支持企业认证标准》为系统内金融机构评价企业转型效果提供参考,提高电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绿色发展意识,激励企业采取更加积极的减排措施;同时通过企业标准形式,提高认证标准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有利于金融单位与外部金融机构对接,引入更多金融“活水”。
下一步,英大集团将会同各金融单位加大两项绿色金融企业标准的应用实施,推进规范绿色金融业务统计,加强绿色项目和主体识别,防范“漂绿”风险,持续提升服务主责主业精准性、有效性,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绿色领域倾斜,助力能源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