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4年第九期

我国出口如何开辟新局?

发布时间:2024-10-09 作者:
文 | 何 宁 郭晓彬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上半年净出口对我国GDP的拉动从去年的-0.6个百分点上升至0.7个百分点。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出口成为我国经济稳中有进的关键支撑。 

    

  未来一段时间,出口若可保持较高景气度,则能为国内转型发展创造较大回旋空间。因此,洞察我国出口的走向,成为研判我国经济形势的重要一环。 

    

  我国出口具有较强韧性 

    

  从出口份额来看,2022年,在全球供应链修复、大宗商品价格回落背景下,我国出口相对优势有所下滑,货物出口份额呈现单边下降趋势,从2021年的14.9%下降至2022年的14.2%,这一下行趋势在2023年得以放缓。2023年,我国货物出口占世界出口的份额仍保持在14.2%以上,整体已呈现企稳态势,推翻了外界对于我国出口份额单边下行的看法。 

    

  从出口增速来看,2024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同比增长3.5%,在全球贸易需求较为平淡的背景下,我国出口增速在越南、印度、墨西哥、德国等8个主要出口国家中位列第四,高于2.5%的平均值。无论出口份额还是出口增速,均显示出我国出口仍然保持着较强韧性。 

    

  下阶段出口仍将面临诸多挑战 

    

  上半年我国出口可谓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但展望下一阶段,我国出口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在较高利率环境下,美国经济已呈现放缓趋势。美国往期非农就业数据明显下修,且最新公布的8月数据表现不及预期;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由3月高点的50.3%下降至8月的47.2%,连续五个月低于荣枯线;从库存数据看,其补库动能已有所放缓,指向未来全球经贸需求或将面临不小的衰退风险。 

    

  另一方面,在欧美贸易保护政策影响下,欧美进口商品中我国所占份额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美国尤为明显。数据显示,相较于2017年上半年美国对华商品开始大幅加征关税之前,2024年上半年,美国进口商品中直接来自我国的份额下降了7.6%,而来自墨西哥、越南、韩国、印度、爱尔兰的商品份额则分别上升了2.2%、2.0%、1.2%、0.8%、0.7%。美国进口商品由我国向墨西哥、东南亚、南亚、欧洲等地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 

    

  近期,欧美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仍在不断加码。欧洲方面,8月20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终裁草案,在欧盟对汽车进口征收10%标准关税的基础上,对我国生产的电动汽车额外加征9%~36.3%的关税。美国方面,9月13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就对华301关税最终措施发布公告,宣布对我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加征100%的关税,对太阳能电池加征50%的关税,将半导体的进口关税提高50%。此外,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如果他在今年的大选中获胜,可能会对我国商品征收超过60%的关税。可以确定的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商品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出口所面临的关税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培育出口新动能 

    

  面对全球经贸需求转弱与欧美贸易保护政策的冲击,积极拓展贸易对象、优化产品结构、推进出口结构调整是重要对策,事实上,近些年来我国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度调整。 

    

  在出口地区结构上,我国出口商品份额从欧美发达地区向东盟、拉美等欠发达地区转移。2017年上半年到2024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商品份额中,美国、欧盟合计占比由32.8%下降至28.8%,其中美国所占份额从18.7%降至14.2%,下降了4.5个百分点,因此我国对美国的出口依赖度明显降低;而东盟、拉美、非洲、俄罗斯占比由24.7%上升至32.5%,其中东盟所占份额从12.6%升至16.8%,上升了4.2个百分点,在绝对份额上已经超过美欧,成为我国出口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此外,近些年来,美国虽与我国直接贸易联系减弱,但与墨西哥、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间接贸易紧密度则在加强。墨西哥、东盟等在美国与我国之间扮演了转口贸易中转地与产品再加工地的角色。相较于墨西哥、东盟等地,我国产业链完整,发展时间更长且规模效应更显著,在原材料、机械产品、零部件等资本品与中间品等领域具有技术与成本优势,是其重要进口来源国,美国对墨西哥、东盟等地进口需求的增加将带动该地区对我国进口需求增加。从进口依赖度来看,在美国对墨西哥、东盟等地进口依赖度上升的同时,这些地区对我国进口依赖度亦在上升,这对冲了美国对我国直接进口商品份额下降产生的部分影响,预计未来这一趋势大概率将延续。 

    

  在出口商品结构上,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优势由“人口红利”向“工程师红利”转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我国商品出口重点也从皮革鞋靴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车辆、光伏、电池等中高端机械产品转移。2017年上半年到2024年上半年,我国商品出口份额中,皮革鞋靴、纺织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由31.4%下降至27.2%;而机电产品从57.9%上升至59%。 

    

  近年来,我国汽车、新能源等中高端制造业快速发展,逐渐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在成本、技术方面已具有较强优势。相关产品出口额快速增长,其中车辆船舶等交通运输设备、光伏电池、锂离子等蓄电池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由2017年上半年的5.0%、0.5%、0.5%上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8.1%、1.0%、1.7%,成为我国出口在全球贸易需求疲软时保持韧性的重要支撑。 

    

  改善出口结构 

    

  除出口的地区结构与商品结构之外,出口的量价结构近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当下我国还面临着出口“增量不增价”的难题:2023年8月,出口数量同比转正,而出口价格已连续15个月负增长,持续时间长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出口收缩,同比最大降幅达到9.7%,创2000年以来新高。 

    

  当前出口价格同比持续负增长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出口导向型对外开放战略,从海外进口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出口产成品,因此出口价格受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影响较大。2023年以来,全球贸易需求虽有所恢复,但高利率环境下需求弹性与高度有限,大宗商品价格仍处于相对低位,因此出口商品价格难有大幅上升。 

    

  第二,当前我国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企业部分产品供给由国内向国外转移,出口竞争压力加大,被迫以价换量。事实上,除原材料产品以外,受大宗商品价格影响较小的机械与运输设备出口同样表现出了明显的以价换量特征,表明我国当前出口价格的疲软并非完全受国际大宗商品影响。 

    

  第三,近些年来,我国产品出口份额由欧美发达地区向东盟、拉美等欠发达地区转移,而发展中地区价格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带动我国出口价格整体下行。 

    

  出口贸易伙伴的扩张与产业升级为我国出口总额提供了有力支撑,但“金额韧性”并不代表“利润韧性”,出口企业“以价换量”导致金额的增长并未带来利润的增长,而利润增长的疲软或将制约企业扩大再生产行为,降低出口对我国经济的实际拉动效益。因此在继续扩大贸易伙伴范围、优化产品出口结构的同时,我国或需采取更多措施,提振出口产品价格,保障企业利润。 

    

  首先,在国内产业规划布局方面,应结合实际情况适度调整产业政策,清理规范税费优惠和补贴政策,抑制资源和要素价格扭曲,强化市场公平竞争,培育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布局调整,将部分中低端产业向人力成本更低、资源更加富集的中西部地区转移,降低总体成本,提升实体出口企业运行效益。 

    

  其次,在国内需求政策导向方面,应积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提振居民消费能力,平衡内需与外需比重,降低出口导向型企业价格竞争压力,不断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内循环和外循环相互补充促进,实现经济均衡发展。 

    

  最后,在对外沟通交流方面,在扩大与东盟、拉美等欠发达地区的经贸往来、培育外贸新动能的同时,还应积极争取欧盟市场。欧盟市场体量较大,商品价格承受能力相对较高,且并未对我国采取全面的贸易限制政策,可加强与之经贸协作交流,最大限度消除经贸合作中产生的误解,巩固双边经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