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英大金融》>《英大金融》2024年第十期

英大碳资产:以碳聚融,探索科技金融之路

发布时间:2024-11-07 作者:

   | 叶嘉玮 侯 健 

    

  当前,我国在金融、科技和产业的循环上还存在一些“堵点”。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的产业转化率有待提升,金融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也有待加强。在智能电网产业链建设良好的“科—产—融”互动体系,引导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服务产业链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能力,是金融企业的责任与义务。自国家电网公司开展产业金融工作以来,金融对产业链发展起到了的良好支撑作用。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以科技金融发展为契机打造具有能源特色的金融服务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现阶段科技金融发展的需求 

    

  现阶段科技金融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科技前景与商业前景双重不确定性与金融回报需求之间存在矛盾。金融投资需要回报,但是科技发展天然具备不确定性,应用场景与盈利能力都需要长期考察,这些为金融机构服务初创型科技企业带来顾虑。即便对于股权投资类的基金产品,投资者的主要关注点仍是目标企业(或技术)的商业前景。这为科技金融发展带来一个任务:如何最大限度判断一项技术的应用场景与盈利能力。 

    

  二是科技金融发展所需的法律体系与市场交易机制仍需不断健全完善。围绕知识产权打造的知识产权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保险等都是特征鲜明的科技金融产品,但配套法律体系与市场交易机制仍难以支撑科技金融模式的大范围推广。我国全面实践知识产权融资租赁已超过十年,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融资租赁合同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中提到,最高院民二庭认为,以商标权、专利权及单纯的软件作为租赁标的物,其实质关系多为知识产权的质押或许可使用,不构成融资租赁法律关系。与此同时,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标准、发生风险后知识产权处置交易的便利性等方面同样对科技金融发展形成制约。 

    

  三是科技语言与金融语言仍需要深度融合。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不够了解金融,金融人士不够了解技术,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现阶段,存在一部分科技金融产品只是简单地与各类科技标签“挂钩”且同质化程度高,难以细分企业间差异,风控内核依旧是企业当下现金流。如何将技术研发及应用与金融逻辑进一步融合,精准识别企业、匹配资源是未来科技金融创新的重要方向。 

    

  英大碳资产发展科技金融的模式 

    

  国网英大碳资产公司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大碳资产”)发展科技金融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以碳聚融”,做好科技金融中间服务。在前期开展碳金融实践时,英大碳资产主要为金融产品提供中间服务,发挥“以碳聚融”的牵引与聚合作用。在发展科技金融的过程中,英大碳资产则坚持居间定位,在金融机构与科技型企业之间、金融语言与科技语言之间建立桥梁,减少信息不对称,做好资源匹配工作。 

    

  整合数据,建立电力科技评估模型。英大碳资产与系统科研院所合作,深挖电力数据资产价值,建立分析模型,评估产业链电力装备企业技术能力,深刻分析企业科技发展前景,为金融机构服务提供参考,为企业优化研发行为提供建议。 

    

  “科”“绿”融合,建立能源特色金融支点。绿色供应链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开展供应商产品碳足迹跟踪工作,监测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英大碳资产以产品为纽带,在开展科技评估过程中增加绿色评价维度(碳足迹),将模型升级成为产品综合能力评估模型,打造又“专”又“绿”的电力能源特色金融服务体系。 

    

  英大碳资产开展科技金融实践 

    

  首先,深入开展科技企业调研。 

    

  在整个电力产业链中,电力装备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资金流特点与主业单位经营周期高度协同。英大碳资产通过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开展产业链电力装备企业调研,总结生产规律,提炼科技金融需求。 

    

  大型客户现金流充裕、盈利能力较强、融资渠道较宽,研发以自有资金投入为主,融资与保险工作相对成熟,科技金融需求体现在资本市场服务与新孵化项目的产业转化方面。中型客户产品与技术相对成熟,具有一定订单量,回款有保障,研发投入呈现保守或冒进倾向,但金融需求相对稳定,有固定的合作金融机构,科技金融需求体现在获取科技金融政策支持,优化财务成本等方面。小微企业具备一定技术能力,前期研发投入来源于自有资金,后续成果转化处于提升产能阶段,但缺乏抵质押资产,主要依赖股权类投资基金。 

    

  其次,认真组织科技金融座谈。 

    

  英大碳资产协同国网英大南京金融中心,联合南京市鼓楼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共同举办电力能源产业链科技金融座谈会,邀请政府有关部门、内外部金融机构、中国电科院等专家研究电力大数据在科技金融领域的应用与实践模式。 

    

  再次,探索研究技术评价模型。 

    

  英大碳资产与中国电科院检验检测中心深入交流,商议合作开发电力技术评价模型。搭建评估模型助力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可行性:检验检测是国家电网公司供应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覆盖所有供应商产品;检验检测数据集中度高,为开展大数据分析提供极强的可操作性。依托检验检测报告,以供应商产品为标的开展技术评价,将过往三年所有送检产品的技术得分加总,考虑检验检测环节可能存在产品送检但撤回等特殊情况,对加总得分进行调整,得出企业在电力装备领域的技术能力的准确评价。 

    

  技术能力得分叠加财务数据结合,进一步探究企业研发行为,即研究营收规模与资产规模能否支撑企业多产品序列的研发投入;企业如何要优化产品序列组合以及不同产品序列研发投入分配方式等内容。 

    

  技术能力得分与供应链数据,研究企业商业前景。电力装备企业在国家电网公司的历史履约数据能够反映出单个产品的盈利能力,结合该产品的技术打分判断,如果对该产品持续研发投入,可增长营收大致区间,进而判断该研发投入的合理性以及未来商业前景。综合评价结果可以帮助企业优化产品序列,打造拳头产品,提升盈利能力;为金融机构科技金融服务以及后续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最后,将模型嵌入金融业务,对科技金融应用场景进行创新。 

    

  一方面,评估模型融入供应链金融。保理业务围绕应收账款转让展开,主要集中在开票环节,由于还款主体由融资人变为核心企业,信用风险低,在前一时期受到各类金融机构追捧。现阶段,由于金融行业竞争加剧,金融机构对优质产业链的风控标准进一步放宽,办理环节由开票环节提前到签约环节,对应的生产环节、收货验收环节的风险仍然集中在融资人,信用风险相对保理要高。科技评估嵌入供应链金融,是进一步将业务办理节点提前到检验检测环节,是保理(开票环节)、订单融资(签约环节)之外的第三环节。 

    

  另一方面,模型嵌入知识产权类金融服务,提供估值依据。知识产权类金融服务是科技金融代表业务,模型嵌入这一类金融业务,虽然仍无法提升知识产权交易的活跃度,但是其对产品的技术打分与盈利能力分析、商业前景判断等结论,能为电力领域知识产权估值提供可靠依据。 

    

  科技金融在政策与产业需求的共同牵引下,势必迎来蓬勃发展,涌现新的模式、新的场景。英大碳资产将紧紧把握这一契机,发挥自身“以碳聚融”优势,着力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为电力科技自立自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贡献力量。